通城县塘湖中学:数学教研7种“武器”

 

【通讯员 汪锦飞】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数学教研作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路径,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

精准靶心:从课堂痛点锁定教研方向

“脱离实际的教研如同无的放矢。”优质教研的首要前提是找准问题。针对“学生几何证明逻辑断层”“计算失误率高”等教学痛点,教研团队通过“小切口、深挖掘”提炼选题,如“三段论可视化训练提升推理能力”“算理与算法训练平衡策略”等,确保研究成果直接反哺课堂。

据了解,确定选题的有效路径包括定期征集“教学问题清单”、结合考试数据与课堂观察锁定共性问题、以“小课题”拆解大问题等,让教研方向更精准。

透视课堂:实证观察让教学细节“显形”

课堂是教研的主阵地。通过设计“教师提问有效性”“小组合作深度”“数学思想渗透”等维度的观察量表,教研团队可精准捕捉教学细节。例如在“小数除法”课中,记录教师如何通过“商不变性质”建立知识联系,分析转化思想的渗透效果。

课后借助“视频切片”复盘关键环节,如学生卡壳时的引导策略、小组讨论参与度等,让模糊问题变得清晰,避免教研停留在“感觉”层面。

深耕教材:课标与教材的“解剖式”解读

教材与课标是教研的根基。教研中通过“教材对比分析”,梳理不同版本对同一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明确思维训练重点;结合“课标分解”技术,将核心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课时目标。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研中,聚焦课标“结合情境理解意义”的要求,避免沦为单纯换算训练。

分层赋能:为不同教师搭“适配脚手架”

针对教师经验差异,分层教研提升针对性。对新教师开展“站稳课堂”主题教研,通过“师徒结对”“仿课观摩”夯实基础技能;对骨干教师组织“创新课例研发”,探索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整合等新模式;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共性问题攻坚”,如分层作业设计,形成“人人参与、各有所得”的氛围。

作业析因:从错误追溯教学盲区

学生作业是教学效果的“镜子”。教研中采用“错误类型归因法”,将典型错误分为“概念误解”“算理不清”“思维断层”等类型,追溯教学环节问题。例如发现学生方程作业中“3x=6写成x=3×6”的错误后,反思是否忽略了“未知数参与运算”的本质理解。

开放联动:跨校跨学科打破思维定式

打破单一校域与学科局限,联动教研引入新视角。跨校“同课异构”中,对比不同教师执教“圆柱体积”的思路,融合实验推导与公式迁移优势;跨学科联动设计“测量影子算旗杆高度”“几何画板演示函数变换”等活动,让数学与科学、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成果落地:从“报告”到“课堂”的闭环转化

教研的最终目标是改进教学。通过“课例迭代”机制,将研讨策略在课堂中试用、收集反馈、调整优化,形成成熟方案。如“一题多解”教研中,从“解题”到“多种方法运用、拓展思维”,经三次迭代形成有效教学方案。同时建立“教研日志”制度,记录经验与新问题,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的闭环。

据悉,这套数学教研“武器库”已在多地实践中显效,推动教研从“形式化活动”变为“赋能教学的引擎”,助力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深化。

编辑|周梦珍

一审|周梦珍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作者:塘湖中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