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地名 “上地图”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全媒体记者 周志鹏】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乡村的“指南针”。在数字化浪潮中,通城县深入推进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工作,让传统地名在互联网地图上“活”起来,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精准的基础支撑,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9月4日,在石南镇樊店葡萄园,阵阵果香扑鼻而来,一行行葡萄架上挂满了晶莹饱满的葡萄,让人垂涎欲滴。不少游客在葡萄园中忙着采摘、拍照、品尝,畅享田园乐趣。

据葡萄园负责人介绍,过去葡萄园没有清晰的地图标注,不少游客循着大致方向找来,却常因难定位走冤枉路,有时还得打电话反复指引,不少潜在客源也因此流失。现在随着通城县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工作推进,葡萄园被精准标注进互联网地图,游客打开导航就能直接找到,再也不用为“找园”犯愁。

通城县樊店葡萄园负责人 兰冬青:樊店葡萄采摘园的地名完成上图后,效果十分显著。游客能够借助导航软件轻松定位到园区,这使得我们的客流量明显增多,采摘业务的订单量也随之稳步增长。园区的知名度得到了有效提升,进而直接带动了整体收入的增加。

樊店葡萄园的变化,正是石南镇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的生动缩影。在地名信息采集工作中,石南镇不仅聚焦产业点位的精准标注,更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内涵,让地名成为承载乡村记忆、彰显地方特色的载体,为乡村发展赋予更多文化底气与产业活力。

通城县石南镇党委宣传委员 孔江宏:按照“乡村著名行动”工作的统一要求,我们石南镇积极组建乡村地名信息采集团队,确定每个村1名业务员集中组织业务培训。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我们还召集了老党员、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协助挖掘梅港村、赛公村的赛锣赛亮本土民俗文化、通城石南高新产业示范园、樊牌砂布小镇企业文化、福人药业医药产业等文化融入地名命名。

石南镇通过“产业标注 + 文化挖掘”推进地名工作的做法,并非个例。在通城县“乡村著名行动”的整体布局中,这样的实践正通过系统化的机制在全县推广。为打破乡镇间工作壁垒、确保地名采集上图的全面性与规范性,县里搭建了更完善的推进体系,让乡村地名工作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覆盖”。

通城县民政局区划地名和社会事务股负责人 徐卫星:“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我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互联网地图平台,系统推进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工作,目前已推送44条道路信息,17条街、路、巷在高德、百度平台精准上图,建立了常态化采集更新机制,依法命名90条街路巷,规范更名180个居民点,有力地提升了地名管理规范性,增强了群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产业点位“破圈”到文化内涵“扎根”,从镇级实践“出彩”到县级统筹“提质”,通城县以地名信息采集上图为抓手,不仅让乡村“找得到、认得出”,更让地名成为串联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群众认同的纽带。这场让地名“活”在地图上的实践,正持续为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编辑|胡文婷

一审|熊  皓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