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淑芬 黎红霞 龚光琴】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破除陈规陋习、大力弘扬时代新风,通城县北港镇沉山村文明实践站积极行动,紧扣“移旧俗、树新风”目标,通过“宣传引导 + 制度约束 + 实践养成”的组合模式,多维度、全方位开展移风易俗专项宣传活动,成效显著。
榜样引领,党员先行——让文明实践有“标杆”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沉山村文明实践站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全体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倡议书》,承诺在婚丧嫁娶中主动简办、拒绝攀比,并以身作则影响带动亲属和身边群众。9月4日,二组聂家一位老党员妻子去世,家属主动简化丧事流程,租用电子花圈,不大摆宴席、不收高额礼金,以肃穆简朴的方式送别亲人,用实际行动诠释“厚养薄葬”的文明内涵。通过“党员带群众、先进带后进”,全村逐渐形成“学先进、守文明、破陋习”的浓厚氛围,党员干部成为移风易俗最鲜活的“代言人”。
乡音传情,润物无声——让文明理念深入“心田”
为让移风易俗宣传更接地气、更贴民心,村文明实践站创新形式,用“乡音”讲清“大道理”,以“身边事”警醒“身边人”。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利用屋场会,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向村民讲解陈规陋习的危害,结合本村案例,引导群众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新风尚。另一方面,在各屋场张贴移风易俗宣传海报,用生动的漫画和简洁的文字直观传递文明理念;利用乡村大喇叭每日定时播放移风易俗宣传音频,让文明声音传遍田间地头;通过LED显示屏滚动播放“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从我做起”等标语,实现宣传内容“随处可见、随时可学”。截至目前,沉山村已累计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300余份,有效向群众普及移风易俗知识,提高群众的认识和知晓率,营造了“破旧俗、树新风”的浓厚氛围。
制度护航,长效约束——让文明新风有“遵循”
为推动移风易俗从“软倡导”变为“硬约束”,村文明实践站联合村“两委”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抵制高价彩礼、简化婚丧嫁娶流程、禁止封建迷信活动等内容纳入其中,让村民行为有章可循。同时,发挥红白理事会“前哨”作用,组织由老党员、乡贤、村民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成员主动介入村民婚丧事宜,提供指导、全程跟踪服务,对发现的“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苗头及时上门劝导。今年以来,沉山村红白理事会已成功劝导2起拟大操大办婚丧事宜的家庭简办,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不攀比、丧事简办不铺张”的共识。
实践赋能,内外兼修——让文明成果惠及“民生”
人居环境整治是移风易俗的主战场,村文明实践站将移风易俗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精心组织“清洁家园”行动,引导村民将房前屋后“扫干净、摆整齐、拆通透”,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同时,推行“积分制”激励机制,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让文明实践内化为村民自觉行动。如今漫步沉山村,新气象扑面而来:村道洁净,庭院整洁,废弃角落变身花园菜园;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成风尚;村民积极参与环境维护与公共议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幅“环境美、人心齐、精气神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破陋习非一日之功,树新风需久久为功。目前,沉山村移风易俗工作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文明乡风的培育是一场持久战,仍需持之以恒、深耕细作。下一步,沉山村将以“文明实践+”为抓手,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典型示范、制度约束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拓展工作成果,让文明乡风民风吹遍每个角落,为乡村文明建设注入持久的精神动能。
编辑|周梦珍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