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江苏南京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现场,聚光灯下的他手持与钕希科技共同进军混合现实(MR)领域的协议,指尖划过 “2030年设备出货量突破 5000万台” 的行业报表,目光却不时望向西南方向——那是咸宁通城的所在。
“作为VR、AR之后的下一代数字交互核心技术,MR领域的布局就是要把此次交互技术的根,扎回咸宁的土地。” 这一次,他势必将产业变革的潮头与鄂南小城紧密相连。
他,就是黄晖,咸宁首家A股上市公司瀛通通讯的掌舵人,楚商咸宁商会会长,一位在商海搏击中从未忘记来路的企业家。
从东莞车间里的耳机线研发,到深交所敲钟成为咸宁首家上市企业,再到如今押注 MR 赛道,黄晖的每一次 “向前一步”,背后都藏着对家乡的 “回望”——让前沿技术的红利,反哺这片养育他的故土。他以产业为笔,以情怀为墨,在咸宁的大地上书写了一段传奇,而贯穿始终的,是一份深厚的桑梓情怀。
回归:为了家乡发展和乡亲就业
1995年盛夏,咸宁师专物理专业毕业生的黄晖,在通城县程凤中学任教两年后,做出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抉择——停薪留职南下东莞做学徒工。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之人。在东莞市长宏电线厂,这个年轻人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入职第7天,他发现车间排线顺序不合理导致效率低下,连夜绘制的《产能优化方案》让产能提升30%,15天后破格升任生产主管,月薪从600元涨到1800元。
“当时台湾老板拍着我的肩膀说,‘小黄,你比我那些MBA毕业的高管还厉害!’”黄晖回忆起这段经历,眼中仍有光芒闪烁。那一年,他23岁。
凭借过人努力,黄晖很快从生产主管做到公司副总,成为无数打工人员羡慕的公司高管。
1999年,小灵通和收录机市场爆发,29岁的黄晖敏锐捕捉到耳机线需求激增的商机。他抵押东莞唯一房产,带着8名工人在常平镇租下200平米厂房,创办常平明兴电线厂。
创业首月,凭借精准的市场判断和过硬的质量,黄晖他拿下东莞茶山某电子厂的订单,当月盈利6万元。“那时候每天只睡4个小时,骑着摩托车送货,后备厢里还装着饭盒。”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他汇集业界精英和合作伙伴,走上了更加宽阔的创业道路。
当年,诺基亚工程师提出线材需通过200小时盐雾测试和10万次弯折实验。黄晖抵押两套房产引进瑞士精密设备,带领团队研发出抗弯折镀层工艺,拿下诺基亚V8耳机线2300万美元订单。“当时整个行业都震惊了,我们是国内唯一通过测试的供应商。”
2007年春节,通城县政府 “回归创业”的号召触动了黄晖的乡愁,他做出了第二个重大抉择——回乡创业。
黄晖带着东莞团队回乡投资1.5亿元建厂,在通城县经济开发区竖起第一根电线杆。“当时有人说我傻,放着东莞的好日子不过,回穷山沟受罪。但我知道,家乡需要产业,乡亲需要饭碗。”他动情地说。
湖北瀛通电子成立后,黄晖推行“家门口就业”计划,3600多名家庭困难人员和退伍军人走进车间。2016年投资1000万元建成“爱心车间”,配备无障碍设施和专业护理人员,累计安排900余名残疾人就业。
上市:咸宁首家A股企业诞生
2010年,黄晖发起创立湖北瀛通通讯线材股份有限公司,启动IPO进程。面对券商 “剥离亏损业务” 的建议,他坚持保留湖北基地:“上市不是目的,带动家乡发展才是初心。”2017年4月13日,深交所的钟声敲响,瀛通通讯成为咸宁市首家本土上市公司,募集资金5.29亿元全部投入通城生产基地。
“我们将以上市为新的起点,专业专注于耳机用微细通讯线材领域,努力成为通讯线材及电声产品行业内一流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黄晖在上市仪式上表示。
上市次日,黄晖在董事会提出 “大声学、大传输、大健康” 战略,在武汉、东莞设立研发中心,在越南、印度布局生产基地。
瀛通通讯的成功上市不仅是咸宁登陆证券市场的破冰之举,也为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踩下发展的“油门”。公司上市募集资金5.29亿元,全部用于便携数码通讯线材技改及扩产等项目建设。
如今,瀛通拥有522项专利,产品覆盖苹果、索尼等国际品牌,耳机线可绕地球赤道26圈。“我们不是单纯的代工厂,而是智能音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黄晖展示着实验室里的骨传导耳机,眼中满是自豪。
自2007年回乡创业以来,瀛通通讯始终是咸宁地方经济发展的 “中坚力量”。作为全市首家本土上市企业,公司每年上缴的税收持续位居通城县乃至咸宁市前列,更以 “龙头效应” 吸引了20余家电子元器件配套企业落户当地,形成从线材研发到精密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间接带动数万人就业。
黄晖的事业越做越大,他的公益之路也越走越远。2010年,他捐资900多万元在五里镇左港村建成全省一流的村级小学。2015年,公司出资将村里21公里村级公路和环湖公路改造升级。2020年,个人捐赠5400多万元,全面建成左港美丽乡村“善源谷”。
二十余年来,黄晖为家乡修桥补路及各类救灾抗疫等累计捐款达上亿元。他由此先后荣获“湖北省返乡创业明星”“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连任三届的湖北省人大代表,黄晖推动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建设,连接武深高速形成南部快速通道;提出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和加大农村未成年人保护力度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转型:从声学制造到大健康布局
2023年8月,50岁的黄晖做出了第三个重大抉择——产业转型。他成立湖北瀛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瀛通通讯的全资子公司,进军大健康产业。
黄晖的这个决定,源于一次难忘的乡村调研。2022年深秋,他带着团队去通城县大坪乡走访,在83岁的王奶奶家,看到老人用的是十几年前的旧助听器,声音模糊不说,还经常漏电。
回到公司后,黄晖连夜召开会议,成立大健康专项小组,明确“三个不”原则:不做华而不实的功能,不定虚高的价格,不让老人多跑一趟。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亲自带队对接腾讯天籁实验室,每周开3次视频会,反复调试AI听力算法,只为让助听器能精准匹配不同老人的听力损失类型。
2024年1月18日,瀛德健康品牌战略发布会暨智慧医养院士论坛在通城盛大启幕。一款小巧如钢笔盒的檀香木助眠仪引发关注,这款产品凭借创新科技引领使用者步入宁静的梦乡。上市首月,该产品价格是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卖出5000台。
瀛德健康秉承“医养结合”的核心理念,以“科技融合医养,爱心铸就健康基石”为使命,构建了“家庭健康顾问+智能医疗器械+精准养疗”三位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
“目前,瀛德健康拥有超过200种产品,包括助听器、助眠音箱、健康手表等,全面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瀛德健康已投入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及医疗机构紧密合作。
“我们不是卖产品,而是守护生命质量。” 转型路上,黄晖始终带着医者仁心。瀛德健康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合作研发的智能呼吸设备,已在30家三甲医院临床使用;联合中国听力基金会开展的“天籁行动”,为1000 名听障儿童免费提供助听器。
从打工仔到上市公司董事长,从创业初期的6万元到累计捐赠1.2亿元,黄晖用26年时间书写了一个关于情怀的传奇。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让商业成功与社会责任同频共振。
记者手记:情怀的力量
采访黄晖董事长,最打动人的不是他闪耀的头衔和数字化的成就,而是那份始终如一的乡土情怀。从23岁只身南下到47岁带领企业上市,从29岁初次创业到50岁转型大健康产业,黄晖的每一个决策都渗透着企业家的远见与担当。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在黄晖身上,我们看到了完整答案——那是创新不止的开拓精神,是回报社会的责任担当,更是心怀桑梓的深厚情怀。
咸宁作为中部地区的地级市,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像黄晖这样的企业家。他们不仅创造经济价值,更成为连接家乡与世界的桥梁。瀛通通讯的成功上市,打破了咸宁资本市场的“零纪录”,为当地企业树立了标杆;瀛德健康的转型升级,则为传统制造企业提供了新思路。
黄晖的情怀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表达,而是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捐建学校、修建公路、打造美丽乡村、安置就业……这些举措背后,是一位企业家对家乡最深沉的爱。
当下,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撑,而企业的长远发展更需要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家引领。黄晖和他的瀛通通讯告诉我们,成功的企业不仅是利润的创造者,更应该是价值的引领者和社会的回报者。
公司简介:
瀛通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2月,2017年4月13日在深圳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861)。现旗下有十家子公司、六大生产基地、四个研发中心、两个CNAS实验室及一所瀛通管理培训中心。
瀛通通讯是集技术研发、结构设计、精密检测、组装配送、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优势企业,在规模供应、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致力于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的开发研究,拥有自主研发专利530项,其中发明专利80项。二十多年来,公司专注于各类智能耳机、智能音箱、无线充、数据线、通讯线材、智能医疗器械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移动通讯终端产品、个人电脑、音视频播放设备及其他智能终端产品等领域,成为了国际知名消费类电子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瀛通人本着“致力客户满意,力求尽善尽美”的质量方针,以“更快、更优、更好”的服务理念,汇集志同道合人士,打造具有战斗力的精英团队,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和持续提升高精密自动化制造水平,致力成为世界领先的“大传输、大声学、大健康”产品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本报记者 柯建斌 陈新 刘玉关 通讯员 刘斐 刘思琪)
来源:掌上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