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城讯 记者吴忠勇 报道:寒冬将至,风雨冻人。昨日(12月20日),通城县石南镇人民欢天喜地汇聚正一起,进行民俗文化展演。
“月半”赛锣赛亮,是石南人四五百年来遗传的习俗,每到正月十五,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会聚到一起,敲锣打鼓,舞龙跳舞。“三十夜里的火,月半夜里的灯”在民间广为流传,村民认为,只有火旺灯明,才能风调雨顺、人兴财旺。于是,灯火为赛锣开道,赛锣为赛亮助威,二者融为一体,流传至今。
近年来,石南镇抢抓文化扶贫机遇,拓宽扶贫渠道,制订了“赛锣赛亮”保护措施,不断挖掘“赛锣赛亮”的新内涵,下大力推广“赛锣赛亮”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上半年,赛锣赛亮已成功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午,首先在石南镇文化广场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演,传统的八哥锣鼓、合奏、舞龙舞狮、唱花灯、唱彩莲船、玩推车、竹马、抬故事纷纷登上了大众舞台。
在指挥员的指挥下,如雷的鼓声,清脆的钹音,镗镗的锣鸣,汇聚成欢快的乐章,引得观众阵阵掌声。
伴随着欢快的节奏,长龙翻腾,雄狮高跃,展示着石南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和积极向上、乐观追求的精神风采。
唱花灯、玩推车、抬故事等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表演,彩莲船、蚌壳、竹马等充满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的眼球。
演出时,虽然下起了雨,但演员们依然穿着漂亮的服装尽情的演出,动作没有丝毫马虎,激情纵贯全场;
在场的观众冒着雨,打着伞看得津津有味,两个多小时兴致不减。
民俗专家饶有兴致的查看民俗文物。
傍晚,山村的道路两旁挂满了大红灯笼,蜿蜒的小道星光环绕,路边还插有密密麻麻的用树桩或竹竿制作的油灯。
人们在吃完饭后,提着灯笼来到老屋场。
在祭拜祖先后,开始步行上山,前往赛锣赛亮的比赛场地。
分布在梅港村和赛公村的两处挂有红灯笼的小山包上,篝火熊熊燃烧。
到达山顶的村民们,将火堆团团围住,无拘无束地敲锣、打鼓、赏灯、嬉戏。锣鼓不停,灯火不熄;锣越敲越响,火越烧越旺。
古时,赛锣赛亮有炫耀色彩,比魅力、比实力、比势力, 赛人气声望。当今,已融入了新元素,赋予了新内涵。
乡村邻里欢聚在一起赛锣赛亮,一乃图热闹、庆丰年;二乃祈福祉、去灾厄;三乃倡先导、彰义举。事知者必有感叹:临其境,心旷神怡,观其夜,赏心悦目,参其赛,励志凝神。
赛锣赛亮,不仅生辉于技艺,更是优良民风、族风、家风的普照,真乃鄂南民间文化之闪耀星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