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武汉市两会传来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2021年,武汉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超额完成10%的目标,交出了“全年精彩”武汉答卷。在过去这一年里,武汉新增了2200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左右,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增量”。续写精彩,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持续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记者向昊:“下了地铁,您是否烦恼过怎样回家?在武汉刚刚开通的16号线小军山站,我就等到了这样一台没有驾驶员的无人接驳车,这是全国首条全天候无人接驳线路,现在每天有15辆90个班次的无人接驳车,往返于小军山地铁站和周围的各个社区之间,这台车的设计、测试、研发都是在武汉完成,而武汉也正向着科技创新的英雄之城出发。”
建设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就拿我们眼前的这台无人巴士来说,无人驾驶所需的高精度地图来自武汉大学、L4自动驾驶系统来自东风悦享、运营道路为中交二航局建设、测试由武汉车网智联负责、整车装配则由东风完成。依托逐渐成熟产业链条,武汉将在全国打造首个无人驾驶之城。小小巴士的背后,正是各类创新要素聚集的生动写照。
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周静:“建立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态圈,从研发一直到最后的上路运营,包括车路协同,我们都有自己的合作伙伴,未来我们的技术会逐步推向个人乘用车自动驾驶的应用。”
武汉市人大代表、中信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书平:“继续推广使用智能建造平台,并持续的研发和迭代来积累数据资产,把武汉市打造成为数字经济转型的研发中心、交易中心和智库中心。”
建设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要让创新的源头活水从实验室流出。去年,东湖科学城启动建设,7个湖北实验室开始运营,94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让技术合同从“纸”变成了1100亿元的签约额。新的一年,武汉将全面推进东湖科学城建设,支持7个湖北实验室科研攻关,聚焦光电信息、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将加快组建。
武汉两会列席人员、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我们技术研究有很好的基础,特别是重要的技术性研究成果已经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通过发挥制度上的优势,让技术研究,特别是重大技术研究产业化,把技术研究的重大研究成果作为创新策源地能够释放这种潜能。”
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道:“把武汉创新涌动的定位非常清晰地定义出来了,我们要搭建专业的光电子中试服务平台,围绕集成电路也要搭建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让这些可以服务于经济生产的专业化核心技术能够在武汉找到更好的土壤。”
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力量,将聚焦哪些产业?未来五年,武汉将聚焦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9大支柱产业、网络安全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电磁能等5大未来产业为组成的“965”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武汉的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