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的路多是翻山越岭,从山的这面爬上去,从山的那面走下来,那是非常辛苦的。上到山顶的时候,往往是大汗淋漓。所以古时候,当地人们总会在山顶的道路上建一个亭子。
▲红色驿站外貌。
这种亭子一般在山脊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凹处,以条石垒成,上有顶盖,下有桌椅,站在这里看山的两面,延伸的山成喇叭状,亭子就是喇叭的口,所以风特别大。夏天往这里一站,就真正体会到风口浪尖的感觉了。所以,这种亭子叫做凉亭。这里一是可以让翻山越岭的人在这里歇息乘凉,二是下雨时可以在这里避风躲雨。
石溪的鸡罩山上也有一个这样的亭子,是连通湘鄂两省的古驿道上的一座条石砌成的古老建筑,内有石桌、石椅,虽经数年风雨的侵蚀,依然完整屹立。这个凉亭本来也是当地群众乘凉避雨之处,后来成了红色驿站。
革命战争时期,湘鄂游击队的早期领导人钟期光同志,曾以此为秘密交通驿站,领导当地人民进行革命活动。当地早期女共产党员陈粉喜曾奉党组织委派,多次在此与钟期光联络。
▲红色驿站内由条石砌成的石墙。
有一次在接头过程中,由于叛徒告密,陈粉喜被国民党保安队抓住,关押在建基山的一座古庙之中。保安队用焚香、吊打等各种手段逼她交出党组织名单,但是她坚贞不屈。
后来,当地群众东拼西凑了五块洋钱买通了看守,把陈粉喜救了出来。一九八七年时任中央委员的钟期光曾致信问候陈粉喜,通城县委落实上级组织的有关要求,对陈粉喜的晚年生活进行了妥善照顾。
文章来源:《走近石溪》 王战强著
王战强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咸宁市优秀文艺人才”
出版有作品集
《淹没在岁月里的往日》、《一路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