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永西
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月牙湖边的无忧艺术馆里举办了一场公益讲座,主讲人叫李斌,主讲的主题是《我所认识的万连卿》。万连卿是“八百壮士”之一。事前看到海报,以为高热天气里听讲的人不多,即使有也应该多是中老年人,谁知道来到现场,报告厅座无虚席。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各年龄段的也都有,有教师有学生,有官员有平民,有公职人员有自由职业者。讲座有无忧乐队音乐热场,还有企业捧场,黄鹤楼酒业还特为每一个听讲座的人发了笔记本、矿泉水。原来“八百壮士”的故事吸引了他们,大家都想来了解壮士的具体情形。
李斌讲得绘声绘色,大众听得如醉如痴,“八百壮士”的事迹又清晰地再现在人们面前。
1937年7月7日,日寇不满足东三省的侵略成果,再次制造事端,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天津沦陷,接着又出兵二十二万余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当时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为有效地抵抗日军凌厉的攻势,中国政府组织七十万大军在上海与武器精良的日军展开了厮杀,史称淞泸会战。由于没有天然屏障,中国军队打得非常惨烈,有时整连整营一个不剩都惨死在敌人的炮火下。战斗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已伤亡二十五万之众,苦撑不下,蒋介石下令撤退。是时,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预定11月6日召开,蒋介石想借西方势力打压一下日本人的嚣张气焰,决定留下八十八师坚守上海,以博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深知留下来的人一定是一个死,不想白白牺牲太多的人,于是决定留下谢晋元带领一个团(实为一个加强营)的800壮士(实为542人)死守四行仓库。就这样,抗日战争中一个战役奇观出现了,那就是名动全球的四行保卫战。
说四行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奇观,是因为战役确有神奇处。首先,在该战役中谢团以牺牲四人伤几人的代价击毙日寇二百二十多人,伤者无数,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传奇。当然,这得益于四行仓库独特的地理优势。四行仓库周边是西方一些国家的租界,日本鬼子那时还不敢公开与所有的西方国家为敌,投鼠忌器,飞机不敢投炸弹,大炮不敢打炮弹,加之四行仓库是当时上海四个银行共同修建的仓库,坚固异常,易守难攻,攻守上中国军队有一定优势。但谢团是一个补充团,大多数军人是刚培训就上战场的新兵,比起那些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兵的单兵素质要低得多,有如此战绩,非常不易,非常难得。其次,该战役是第一个有啦啦队助威的战役。租界的中国老百姓知道四行仓库还有中国守军在狠揍鬼子后,都赶来为中国军队喝彩助威。一边是枪声突突,一边是锣鼓喧天,更多的是老百姓震天的呼声:“打得好!”“打得好!”更过瘾的是还有的老百姓在“指挥”战斗:“鬼子攻到了大门口啦!”“机枪,打第五个窗口的墙脚跟下的鬼子!”同时,该战役是一个向全世界“直播”的战役。在战斗进行的时刻,租界里的老外也没闲着,他们把战斗中的所见所闻迅速向各国发送,实时报道战斗实况。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攻破,原来他们一样也有被揍得满地找牙的时候,这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们必胜的信心。这次战役也时时牵动着全国人们的心,当人们看到英勇女孩杨惠敏冒死护送的中国国旗高高飘扬在四行仓库上空时,人们坚定地相信:“中国不会亡!!!”八百壮士英勇抗争,赢得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毛主席也亲自挥笔为他们点赞:“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
“八百壮士个个都是好样的!”李斌激动地说,“朋友们啊,八百壮士452人中有220多人是通城的。通城是‘八百壮士’之乡啊!”
通城是“八百壮士”之乡?也许有人不服气:“八百壮士带头大哥又不是通城人,干嘛说通城是八百壮士之乡,凭什么?”凭什么?就凭那四百五十二名壮士中有二百二十多人是通城人,就凭通城壮士在四行之战的优秀表现。
淞沪会战激战中,部队减员非常严重,老蒋就在全国紧急征调兵源补充。有些地方的人慌忙躲避。当这样的调令来到通城时,被调的二个保安中队中没有一个人逃避,二话不说按照安排赶往前线。当部队来到赵李桥准备上火车时,有一个人找到他们说:“国家有难,我也要去。”原来,他也是保安三中队的一名队员,因故离队没有纳入参战名单,也就是说他完全可以不用上前线了。但他得知是打击日本鬼子后,就毫不犹豫地赶上去要加入队伍。这名壮士名叫卢鸿信,他是湖北通城人。
与卢鸿信同在赵李桥担脚的一个民工,也随他来到部队:“这样的事我听到信不来就不对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他不是保安队的人,是编外人员,更可不必上前线,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搭上这辆会牺牲性命的爱国之车。这名壮士名叫周福其,他是湖北通城人。
四行保卫战中,日本人不敢用飞机和大炮,但可以用装甲车。日本鬼子开动装甲车直撞仓库大门,想撞开一个缺口。这个攻击一下子点中了中方保卫战的死穴。壮士们用枪打,可子弹被厚实的装甲挡在车外;壮士们用手榴弹炸,可手榴弹砸在车皮上又弹出车外。看到装甲车越来越近,一名壮士在身上绑满了手榴弹,从仓库楼上一跃而下,紧紧地抱住装甲车,与车里的鬼子同归而尽。这名壮士名叫葛先录,他是湖北通城人。
有一个人,在四行保卫战中人小干劲足,也端着比自己长的枪狠狠地打击日本鬼子。撤出四行后,他受尽磨难,历尽了艰险回到重庆。当别人问他的打算时,他说:“不打退日本人我就不离开部队。”他随后加入远东军,深入缅甸作战,因军功一步一步升为营长。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要他参与内战,他拒绝了:“打日本人,小命一条都舍得;打自己人,高官厚䘵也不行。”这名壮士名叫万连卿,湖北通城人。他是红军烈士万顺富的后代,早年的儿童团长。
“八百壮士”中,这样的通城壮士还有很多很多,如汪丙三、吴祖德、熊任民、樊斌、卢大发、郑龙凤、余长寿、丁国顺、赵大丙、黎时德等等,他们有的因之死于日寇枪口,有的因之葬身异国他乡。有了这些壮士,你说通城能不叫“八百壮士”之乡?!。
“可以叫。”第一个说通城是“八百壮士”之乡的人叫尚凤英,她是壮士胡梦生的妻子,是一个南京姑娘,因仰慕英雄而救英雄、而嫁英雄,又为壮士的故乡情结远离都市来到通城。她生前对我们说:“通城是八百壮士的故乡。我愿随我的夫君来通城落业。”她深情地这么一说,通城是八百壮士之乡的美称就不径而走。
通城是“八百壮士”之乡,不仅是他们在四行保卫战打出了中国人的气概,更重要的是通城本就有一种“八百壮士”精神的传承:“勇赴国难,舍我其谁?”这种精神一直存在于通城人们身上,像基因一样已植入通城人的血肉之中。通城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荆楚大地深处。也许新石器时期尧家林石剑石斧上奋争的身影还在跃动,也许是诗人屈原爱国之魂还在激情的呐喊,通城人们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勇赴国难,舍我其谁?”的故事在一代代不断延续。
在汉朝初年,刘邦求贤似渴,想请商山四皓下山相助。可高官厚爵都没有打动四位高贤。可当刘邦要换太子时,吕后问计于张良,张良说可请商山四皓相助。吕后依计请人在他们面前陈述厉害:“如不下山,汉有大乱。”通城人吴实就与三位老伙计下山为太子站台。名利打不动不了他们,国家的安危可以说动他们。
在宋宣和时期,金人进犯,两路大军攻打宋人,宋朝庭危如累卵。在家丁忧的兵部尚书通城人方琼得知消息后没有犹豫,迅速在家乡组织队伍北上勤王,杀敌不止,直至战死沙场。明末清初,清兵入关,铁蹄踏进通城,县民李三捷联合平江的义军一起抗击,誓死不退。
日寇侵华时间,通城人民积极参军抗日,奋起反抗。有的参与四行保卫战,还有的参与了长沙保卫战、远征军缅甸作战等著名战役。当日寇入侵通城时,通城人民更是英勇杀敌。且不说当兵的男儿进入部队杀敌,就是村里的老百姓也趁机击杀鬼子。那时的日本鬼子贪婪成性,心里不爽时就走出据点到乡下欺男霸女。当他们落单的时候,老百姓就趁其不备击杀他们,仅北港有记载的老百姓就击杀了九个小日本。对抗日的军人,通城老百姓也尽其所能给予照顾。在台儿庄战役中,少校孙鸿基在作战时被日军射成重伤,到黄龙山休整时救治无方壮烈牺牲。他是外地人,尸首就葬在黄龙山上。他妻子闻讯后在其墓地边搭篷守孝三个月。当地老百姓就免费送水送饭,以褒其爱国行为。
共和国时期,抗美援朝、自卫反击这些爱国之战次次都有通城人的身影。得知美国人牵头组建联合国军要打过鸭绿江,企图扼杀新中国时,谭国龙、谭道爱、吴先炳、丁友山等青年毅然从军,跨过国门打击美国鬼子。他们的同伴邓荣发、李秋甫等近百人就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听说越南人忘恩负义,在边境线上夺我国土、侵我岛屿,黄厚来、徐厚来、吴琦、徐成等青年积极参战,自卫反击越南负心贼。面对满坡的地雷,同伴们不能前进杀敌,毛付平就从山坡上一滚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战友们开道。他们的同伴毛水保、吴建祥、廖石刚等为祖国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魂留边境。
他们,通城的勇士,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浴血奋斗;他们,通城的壮士,“勇赴国难,舍我其谁?”。这种精神将永远在“八百壮士”之乡传承。
图文编辑|吴滟
责任编辑|黄争光
终审|胡颖
监制|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