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伟岭)近年来,通城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工作要求,全域谋划、久久为功、高位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统一思想强定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工作,成立了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推进会,研究部署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工作,印发《通城县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重点任务分解方案》《通城县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责任清单》和《四庄乡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示范乡镇实施方案》,为全力推进全县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是产城集中增动力。准确把握省委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按照“重构、聚集、融合、转型”的总体思路,坚持纵向延伸、横向聚合,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三大特色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研磨产业园、药姑山健康产业园、坪山孵化园等一批专业园区,在专业园区融合文化、旅游、商贸、社区、医疗等城市功能,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目前相关专业园区已入驻企业21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17家,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为主的三大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达82.7亿元,占总产值的96.6%,税收占119家规上工业企业总税收的99.3%。
三是整合资源聚合力。在提前谋划上,编制《通城县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项目库现有项目99个,总投资768.54亿元。李家塘明渠段、新塔桥上游段污水管网接入工程和阴山河三期改造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完成投资3500万元。同时,积极谋划制定城镇污水处理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三年滚动计划,总投资5.5亿元,2023年在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示范乡镇四庄乡投入6716万元,在其他10个乡镇投入2000万元左右,为一年一个或多个自然生态示范乡镇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项目建设上,重点推进城市更新、流域综合治理、医养结合等项目建设,目前,城市更新一期35个项目已完成工程量80%,二期35个项目已启动16个,三期17个项目已完成施工招标。在全县统筹上,通城县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多方筹措,2023年1-8月共争取上级资金26.6亿元,同比增长13.93%。
四是共同缔造添活力。通城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文明创建人人有责”的强大合力。特别是今年开展“扫干净、码整齐、清通透”城乡环境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文明城市创建“三十”行动和开展银城社区、雁塔社区、旭红社区、和平社区等4个完整社区试点,一大批党员群众在拆危拆违、屋顶革命、环境整治、飞线治理等行动中带头垂范,发挥作用,城区拆违拆危面积23933.1㎡,拆除围挡260处,栽种绿树5万多棵。坚持“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效果做‘乘法’”,陆续建成白沙小游园、石泉小游园、钟家岭小游园、谌家桥口袋公园等,将拆除的老邮政大楼改造成小游园,将广场闲置的土地建成生态公园,受到全县广大群众的点赞。同时,从2022年起,各乡镇每年建1个县级领导共同缔造示范点、2个镇级共同缔造示范点、各村1个村级共同缔造示范点。
五是文旅融合显灵力。深入推进“大文化、大旅游”战略,将通城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古瑶文化、黄袍山红色文化、“八百壮士故里”抗战文化,着力打造药姑山瑶祖故里、黄龙红色花海、大溪田园山水等三条串联城区、各个乡镇美丽乡村及大溪湿地、药姑山、锡山、黄龙山等自然保护地的旅游线路,将县域的“点、线、面”资源统筹起来,建设河库相通、美景串联的隽秀城乡,把好生态变成好风景,把好风景变成好前景,把好前景变成好生活。同时,进一步扩大通城拍打舞、花鼓戏、赛锣赛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展“药韵楚天·瑶望千年”篝火节、中国湖北黄袍山(通城)全国自行车户外挑战赛、端午龙舟赛暨消费扶贫赶集等活动,建成乡村旅游客房1156间,特色农家饭494桌,特色农家菜14道,在全国营销通城风光,推介通城味道,展现通城精彩。药姑山·古瑶村景区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1至8月,全县共接待游客46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