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新春】说一声“元宵节快乐!”,年就过完了!

万户千家今夜好

张灯结彩闹元宵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

乙巳蛇年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通城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我们一起来看看!


吃月半粑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通城人习惯称之为“月半”。元宵节各家饮元宵酒,酒席上必备糯米粑。通城习惯称干炒的汤圆为粑,汤煮的汤圆为馃,月半吃的即是干炒的汤圆,不吃水煮的汤圆,俗称“吃了月半粑,下田作庄稼”。意思是春节活动全部结束,要开始农事的准备工作了。


烧年柴蔸

元宵晚上,将除夕晚上未烧完的“年柴(财)蔸”置于火塘接着燃烧烤火。除夕晚上烧年柴蔸,习惯留下一小截在正月初一或正月十五日晚上接着烧,以示新旧相延续,永无止境。


戏灯

元宵节晚上各家各户处处灯火通明,彻夜不息。

旧时,儿童会扎成草把龙插上香火戏耍,加上龙灯、狮子、彩篷船等,玩灯通宵达旦。俗称“三十夜咯火,月半夜咯灯。”之说,即指三十(除夕)晚上炉火最旺,元宵节晚上玩灯的最多。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月半晚上戏灯活动逐渐减少,到2010年基本停止。


赛锣赛亮

通城人认为,只有火旺灯明,才能风调雨顺、人兴财旺。从南宋开始,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通城县石南镇花崙、赛公、梅港一带的人们,都会在屋场或高山顶,点燃篝火和油灯,组队比赛谁的锣鼓打得最响,谁的灯火烧得最旺。

入夜,所有人们到祖堂集中,由族里德高望重者主持举行祭拜祖先仪式,然后走向户外,点亮所有火把,敲锣打鼓,成群结队走向开阔场地或附近山上开阔地,燃起篝火,载歌载舞欢庆元宵节。有这屋场和那屋场,或这一家族和另一家族相互暗中较劲,看哪一方组织的人多,比哪一方的锣鼓更响,看哪一方的灯笼火把更多,赛哪一方活动组织得更有气势更好。这一传统习俗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了月半粑,下田作庄稼

元宵节到了

意味着年已过完

该收拾心情

从头开始

蛇年必将“全年精彩”

加油!

制作:吴  滟

一审:黄争光

二审:黎赛明

终审:皮江星

(根据通城县史志研究中心四级调研员杨伟民先生提供的资料及通城县文化系列丛书《民间习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