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桂书院】吴新来《诗心静鉴》序

苦心创作与艺术探求比翼齐飞

——吴新来《诗心静鉴》序


作者:阮忠

01

我知道新来学弟是在手机微信的“凤凰山之恋”群里。“凤凰山”是武师咸宁分院、后来的老咸宁师专所在地,位于湖北咸安城关西河桥外。群里的学兄学弟都在“凤凰山”摇篮里有过一段成长的经历,彼此难忘,故以“凤凰山”为念想,在群里说说过往今来的生活趣事,也时时有人在群里发表自己的诗文供大家欣赏。我是群里的“深潜者”,不太冒泡,偶尔见过新来学弟的诗词,没曾想说点什么。

我跟新来学弟也许曾经谋面,我在凤凰山上是中文七七级,八一年初毕业后留校工作。新来是中文八零级,那年秋天他们入学的时候,七七级进入毕业季。七七、八零之间理应有半年的交集,况且我此后还在学校工作,共同的教学红楼、喷香食堂、嘈杂操场以及条条凤凰山上的道路,也许我和他多次擦肩而过,但不曾自报姓甚名谁,加上年龄上的差距,那种可以相识的日子就这样悄然而逝。他的同学,我最认得的是阮建华,是我的家门小弟。但我们有许多共同的老师,新来说张芳彦、徐志祥二师是他的老师,张、徐二师也是我的老师,在凤凰山那栋已爬满青藤蔓草的红楼里,给他和我讲过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为新来诗集《诗心静鉴》作序事,便是张芳彦老师打电话给我交代的。

02

新来说他很想做一个文人。他怎么不是文人呢?他从武师咸宁分院毕业以后,又去中央党校政法专业读了本科,回到通城后在通城一中教语文,这都是文人的道路。但他却说“我不是文人,更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但我从内心深处敬重文人,做梦也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文人”,大概是他做文人的起步太显眼了,被调入通城县政府,从此做秘书、做科长、做主任等等,一发而不可收,想做文人的他,也许没有想到竟有想做而不能做的时候,当然这是指“真正的文人”,是仅舞文弄墨而不从政的文人。这样的新来,退休后将自己的诗文整理成两本书,诗词为《诗心静鉴》,文章为《浅论凡言》,在这一点上,新来终归还是一个文人,只是感觉不够“真正”。

我不知道没有做成真正文人的新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诗人。他在1980年6月写过一首小诗《高考赋怀》,诗道:“志赴琼林宴,策马御街前。庚申夏闱取,展翅翔蓝天。”他曾把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登科后》相较,自觉不及孟诗的感怀动人。这其实不好比,16岁的新来未涉世事,比不得孟郊46岁金榜题名时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狂喜中饱含了人生泪水。但这首小诗可以看到新来的少年壮志以及诗坛初步。

颇有意味的是,他在诗词结集初成时又写了一首欣逢高考的五排,时为2024年6月,相隔44年再赋高考,诗的结句是“丹心明玉镜,美酒慰金瓯。共起风云笔,鹏飞翼不休!”这里的“鹏飞”与前者的“展翅”相与为一,让我想到庄子《逍遥游》里鲲化为鹏,乘六月飓风从北海飞向南海的样子。六月是当下学子腾飞的季节,多历沧桑的新来,念及高考,进取的精神不变,莽撞少年时如此,年届花甲时仍然如此,令人感动。

03

新来的《诗心静鉴》,其诗词分了旧体与新诗,以编年的方式呈现,与一般诗集将诗词分列不一。更不同的是,他在每一首诗后以“注释”的方式交代写作时间和背景,以“自鉴”的方式介绍理论知识,分析写作技巧,这样就构成了诗词的文本与幕后、抒情与历史的两面,故读他的诗即可知道他的心路和人生经历,无须读者强为索解。他在《静静如斯》即《诗心静鉴》小引里说:“诗来自生活,这是公认的。我这119首诗词(词33首,用词牌18种),89副(组)对联也不例外。时间上,跨越了44年光阴,但包含了更长、更多的生活沉淀。它们都是在‘特定的情绪与特定的事件相碰触、交融’下产生的,我把这叫做‘灵感’”。这“特定的情绪与特定的事件”是他的生活,而诗词从来就是诗人生活的反映。生活激发诗人情志,诗言志,娱情的词后来也走了言志的路,以致凡事可以入诗,凡事也可以入词,说到底终究是诗词均为人生。因此,新来的从政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于真正文人的遭遇,自然影响了他诗词的走向和格调。

以他的新诗《我歌我生日》为例,该诗用铺陈直叙的方法诉说了他少时的苦难、父母的艰辛以及他的成长,虽说用笔粗放,但是以自我的一生贯穿的。诗的第五节说他少时:“那时起,我就沐浴在自然的清气里。拾着稻穗,渐渐远离了饥饿;垒着砖墙,渐渐远离了苦难;扶着犁耙,童稚甩掉了;舔着血汗,浮躁也甩掉了,深邃中,眼睛更加明亮。”新来对这一节有自我的品评:“少年的成长与磨难。这种磨难,正是暗喻‘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磨难,也正是‘沐浴在自然的清气里’的另一种注脚。”他用孟子和老子的格言来说明这一节的思想蕴含,彰显他少年时对未来的展望和自我的期许。

不过,这首诗写在他58岁,职场的路快到尽头。回首往日的不屈服于命运,看今朝青春不再,当别有一番滋味。尽管诗的尾声表白:“此刻,我只愿把延续注入基因,我只愿把生命的火炬亮起。啊,永远的向——日——葵——。”这里,诗的语言和意象都很跳跃,诗人的昂扬斗志则是一贯的。邓培江说他这首诗有真性情,诗从胸中流出,没有任何修饰;我的老友、著名诗人剑男说:“这首诗写得不错,情绪饱满,节奏掌控自如。就是中间部分语言太密实了,如果空灵一些那就更好了。”剑男是位在意“空灵”的诗人,而新来这首诗的“密实”,在于它的“史”性。新来让诗中的旧时身影,构成自我从青丝到白发的一生。

新来的新诗不多,还有一首《立夏重归——致Y君》,是青春爱情的畅想曲。这首诗感动了邓培江,他说读罢心弦被叩响;也感动了武汉大学的石观海教授,年近八旬的石教授说了句:“好!比你的格律诗好!”这也许是新来不曾想到的。

新来十六岁与旧体诗结缘,几十年的诗词重心是旧体诗而非新诗。他的旧体诗词也写生活,只是多不像《我歌我生日》这样全面地诉说自己的一生,而是因时因事随感而作,应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来的旧体诗词也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从中可以看到他过往生活的片段。如他的《古风·社教思忆十三韵》说社教生活,“白天上工地,笑语杂纷纷。晚会先学习,奖罚照章循。教农学科技,种植养牲禽。烤烟分级卖,赢利兑工薪”,以古风白描再现朴素的生活场景,或说用诗记录了当时驻扎在通城北港的沉山村与农民打成一片的生活,让人看到了“淳朴乡风、厚实民情”。

又如他的《七律•夜宿丁仙村》:“寒风夜雨萧萧竹,侧枕团身耿耿心。日暮对标查遗漏,翌晨解困慰乡亲。脱贫战鼓催身急,致富行程攒劲奔。产业增收可持久?扶心扶智断穷根。”诗前有序:说在2019年10月10日,寒露初过,“连续高温断雨一月有半,树枯菜死,苦盼甘霖。深夜,一阵寒风终于挟着雨来。外视,山影黑黑黝黝,雨中杂着虫鸣。回顾二年多扶贫历程,归床难寐,以诗寄怀。”那时,新来是起早贪黑的基层干部,因寒风夜雨心潮起伏,想到的是农民的贫苦,意欲“扶心扶智断穷根”,爱民之心可鉴。

类似的还有《五古·扶贫札记六十韵》,说驻村六年走过的扶贫路,“东家查困疾,西户诊穷源。寒夜围炉话,暑热荫路边”;“首攻种和养,丰粮也肥田。教育不辍学,着衣不愁穿。”这首诗引发王兄桂华点评:“质朴动人,有史诗风味。使人想起杜工部咏怀五百字。”黄兄金辉也说:“以亲身实践,写出叙事长诗,有感而发,方出诗篇。”

新来如是的叙事诗,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他的抒情旧体诗词亦然。如《踏莎行•隔离不是人情恶》写2020年遭遇的疫情:“江汉悲鸣,龟蛇静默。凄凄风雨春寒薄。鼠年春节别寻常,隔离不是人情恶。 家燕空巢,毒蝙为祸。九州共把瘟神缚。阴霾扫却艳阳来,蓬蓬花海东风着!”这首词的序称:“近日,阴雨连绵笼罩楚天,疫情更加严峻。居家隔离防控越来越紧,人们的心理负担也逐步加重,但仍然能理解,自觉遵守。感以赋怀。”那是一个特别的时期,湖北遭遇的新冠疫情确如阴霾般给人凄冷悲凉的感觉。尽管如此,新来的词并不悲观,以艳阳、东风表现战胜疫情的期待。实际正是如此,瘟神终被缚,疫情得平息,人们的生活恢复常态。他还在《七律·放下悲情长精神》里,有感通城新冠病例清零,心情大好,诗说:“地蒸暖气春心动,天纵晴光物象新。彩蝶翩翩争妩媚,清风浩浩长精神。”劝人“莫以悲怀常作赋,春华秋实总宜人”。如是的家国情怀,给人不由自主地感动。

不过,新来并非没有自己的愁思,他2021年写了一首《七律•中秋头夕醉感》,诗道:“为伊醉酒接中秋,祈盼嫦娥共侣俦。可叹吴刚空伐桂,慕思李白好风流。羞将大笔抒春梦,独借清辉泛艋舟。隐痛难消还佐料,诗囊一负走瀛洲。”这首诗用典甚多,他题为“醉感”,说嫦娥、李白、李清照,读来却是中秋醉酒、居无侣俦的苦涩。新来诗尽意未尽,特别作注说自己在赴安徽合肥考察新区开发、商会建设、凤阳县小岗村经济模式之后,回通城邀众友一聚,席散人空,回家独对四壁,而有了生活变故的无限悲凉。继而,又作一词《凤凰台上忆吹箫•淮水归来》,尽情宣泄心中的苦楚。不过,他诗词的总体基调是乐观的。他2019年11月在疾病、人祸中填过一首《贺新郎•悟》,时年56岁的他有感于“气血精神安持久?但见草衰霜白。病祸至,身心频折”,如此境况下的他并不沉沦,“却念春神年年顾,莫管他、火烤冰风烈。搓搓手,从头越!”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又有《七绝·退休三咏》,其中“咏菊”写道:“老菊逢秋分外香,精钢铸骨谢风霜。知音有共陶潜柳,一段春晴送海棠。”此时退休的新来,自喻为“老菊”,以其“逢秋分外香”表现虽退而不颓唐的情怀。

新来的这些诗,在诉说自我、表现自我中,可以连缀成一部自述传。他为自著的诗词作注,让读者知道他的创作状态,并从他交代诗词用典的出处,看到了他勤于读书、善于用书。这一点也表现在《诗心静鉴》对自作的“自鉴”中。

04

作家或诗人的创作谈是文坛常态。一般说来,他们喜欢把自己的作品让他人品评,而不是自为评说。新来打破这一常规,对自己所作的每一首诗、每一首词进行了细致鉴赏。他要告诉读者什么呢?新来说:“每一篇品鉴极尽所能,反复修改。极力再现创作过程、创作主旨、创作情绪;特别重视艺术技巧、文学理论介绍。表达什么、怎么表达、为什么要这么表达,是我每篇品鉴尽力追求的‘靶的’。为了使这个‘靶的’更加明了,在品鉴方法上,我十分注重比较,既与自己纵向比,比较自己前后诗词的诗法、诗意;又与他人横向比,把我的诗词与古代、现代相类似的诗进行比较。”他对己作的爱恋,如斯可见。

对此,我也想到一个新的问题。对生活爱到极致,往往出诗篇;对诗文探到极处,往往出理论。新来的自鉴实际上等同于那些作家、诗人们的创作谈,既向人告诉了创作门径和技巧,也告诉了创作主张和理论,是实践加理论的一种创新。

旧体诗词须用格律,新来也很在意诗词的格律。在他的文章集《浅论凡言》里有两篇重要的文章,即《浅论卜算子的句式格律——由一首词的评判引起的思考》和《“孤平”新说与拗句新解——对王力“孤平说”的质疑》,两文都是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咸宁科技学院的学报哲社版上。他详细阐述了诗词格律上的平仄、句式、孤平、拗救等具体的问题。还在《天心巧艺可弘扬》一文里说到律诗平声入代、粘对、孤平、正格、变格、用韵等。他觉得诗人应掌握这些规律,就像看地图走路,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虽说诗坛词坛历来有重意而不守格律的诗和词,但从事旧体诗词的写作,掌握格律技巧是必要的功课,故而,他在诗词的格律上也分外讲究。如七律《己亥正月初二界上村一组春晚纪实》,诗的颔联“儿童争宠斗辞曲,受敬耄勤挂红披”,颈联“微雨难压篝火旺,礼花璀灿竞芳菲”,他说这两联在对仗、平仄上自有特色。“一是对仗讲究灵变。如:‘微雨难压/礼花璀灿’与‘斗辞曲/挂红披’用的是‘正对’。‘儿童争宠/受敬耄勤’与‘篝火旺/竞芳菲’,用的则是‘交叉对’,这不仅解决了平仄问题,句式也变得灵活。二是在平仄上大胆拗救。‘受敬耄勤挂红披’属协韵句,不能‘孤平’。‘耄’字位本应为平声,现为仄声,属于‘拗’。为避孤平,故将句尾采用双平声,实行孤平自救。”对于新来的这种拗救观点,和这种既求正又求变的创作法,我是支持首肯的。平仄、声韵如此,结构、修辞也应如此,都应有继有承,有创有变。

旧体诗词须讲用典。他的七律《庚子高考感记》:“风雨飘飘四十年,也曾为鹤直冲天。一花一叶人间态,有果有根心性缘。正镜孤鸾空自叹,耻言鹦鹉赚他怜。怡然步得苏仙迹,橘井疗瘟放胆眠。”写于2020年7月8日。他在“自鉴”中说:“总览全诗,除第一句外,其余七句,句句用典。但典典意贯,字字含情,毫无生涩堆砌之感。”这是他自己说的,并在诗意的品析中明确交代了典之所出及其用意。再则《七绝二首•诚》其一的“一饭千金成大业,移山守志动天心。燃烽立木兴亡鉴,巧诈拙诚毁誉分”。他自言“四句中用了五个典”。用典,无非是明用、暗用,正用、反用,最要紧的是读书。新来好读书,典也用得自然,这就增加了他的诗词的意蕴、内涵。又如《诉衷情•咏月》的“游心寄旅天籁”,他说“‘游心’源于《庄子·人间世》‘乘物以游心’”和嵇康《赠兄秀才入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不像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求奇崛而故意用典生涩。因用典,也让新来的勤读书在这一点上最为凸显。

旧体诗词须重意象。新来也引《周易·系辞》“言意”说,强调诗词要有意象,而且,使用意象的方法也要创新。说自作的《卜算子•问花》“几欲捧花回,却怕尘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熟了樱桃否? 冬再又春来,好景难长驻。莫待西风翠叶残,早把芬芳吐。”他自言“全词尝试采用‘象征性意象’和‘描述性意象’等多种手法,营造了一种迷朦的意境。词中的‘花、尘缘、樱桃、美景、西风、翠叶、芬芳’等意象元素,其内涵并不确指,旨在给人一种斑斓之感”。这“斑斓之感”是什么感觉?他语焉不详,给人迷蒙感。当然,这种迷蒙感自然也引人联想,增强了诗词的可读性。他的《浣溪沙•登高》:“骋目长空见雁笺,丛丛金菊傲霜天。青峰白浪起何年? 吐绿飞花河岸柳,莲香鱼跃画中船。高秋莫负小阳天。”新来说:“此词的最大特点是意象空灵,意境阔大,意脉似断非断。”此说不假,该词确有如此特点。但如果此评出自他人之口,会比他自言更有冲击力。还有他的诗《七律•锡山霁眺》,诗中的芳兰、众鸟、片云、隽流、桃源等都是意象,诗的尾联“气象从来凭造化,人间是处有桃源”!“桃源”的美好象征,表现了诗人向上而坚韧的性格。

从他的诗意中可以看出,他在意象创造与意象使用中,确实揉进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和修辞手法,使得诗词中的小我中包含了大我,特殊中包含了普遍,景物中包含了情理,梦幻中蕴含了现实,现实中包含了过往与未来。因而,诗意显得丰满、厚实。

新来的诗词不仅重意、重律、重典、重象,也十分注重结构。“自鉴”里也品自己的诗词的结构。如《五绝•登大坪畈中之尖山寺》“长歌起孤寺,极顶傲群峰。击鼓三通晚,居中四望空。”他“自鉴”道:“结构上,起句突兀,句句跳跃,但句意缜密,首尾浑圆。孤、傲、中、空四字,相互勾连。诗中所有字句都为最后一个“空”字铺设。品着这个“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立浮脑际,倍感意蕴孤高。”阚兄海清说读这首诗,“油然而忆王维《过香积寺》”;阮弟建华则说它“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对他的这首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新来还品其他的创作技法。如五绝《登山》“俯瞰人寰蚁,幻身仙殿前。乘云几飞渡,还立地天间。”他说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只写瞬间的幻觉,以幻觉暗示感慨;二是将个人之小与天地之大、现实与幻觉进行对比,让人心理上产生自怜感。除此之外,他还品析诗词中的句子、品析用字,说起来总是津津有味。当然,这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来的诗词创作注重文体艺术的跨界贯通,不仅吸取古典诗词营养,也善于打通现代诗歌与散文及戏剧之间的关窍,他创作的好多旧体诗词隐隐有着现代诗词与散文甚至戏剧的影子及构思特点。如他的《诉衷情•月夜游闲》的幽静、含蓄风格及构思,酷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的《五绝•山游野趣》与当代诗人卢剑男先生的《路过汨罗想起屈原》相比,两者意境何其相似,诗心又何其相通。《五古•冬夜怀思》似乎是吸取了路亚的新诗《在秋天——》的构思表意法。他的《水龙吟•仙胜踏青》无异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他的《卜算子•高峰陆水源枫柳赞》一词,就与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以及大陆作家刘再复的《榕树,生命进行曲》这两篇散文有着极其相似的意象和构思。他自品《七律•为先慈复山祭》,说是“把‘故事加议论加抒情’的乐府诗技艺,移植到律诗中的方法。”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戏剧场景与对话艺术的移植呢?无疑的,这就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创新。

由此,我们也确实可以从中窥探出他在创作上的苦心,以及他对艺术的真诚探索。读他的这些诗词与品析,自然也能给初学的作者指点一些创作迷津,得到一些创作方法。这些品析无异于一本技巧大全,如果细细归纳,重新条理,就能演绎出一些宝贵的理论来。

05

《诗心静鉴》第三部分是对联。新来写过一篇《浅谈对联结构的起承转合》,也收录在《浅论凡言》里,对对联的创作和鉴赏别有会心。他在自序中说“对联因吸取了诗、词、曲、赋这类韵文讲究对偶、对仗、节奏、韵律的主要特征,常在四者间勾联、穿插,与四者就像是‘同父异母’,或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将之视为‘诗中之诗’,应不为过。而这些诗类之作,正是本人的诗心呈现。”(《静静如斯》)新来的这个观点十分形象、深刻。对联不是诗,但有诗的特质,在运用格律、对仗以及讲究意象、意境上二者相似。新来除了家常的对联之外,有关于历史人物及相关活动的对联,如2024年端午节后写的《端阳感怀》联:“屈魂何得清孤?想当初,秀波献碧,香粽怀思,沉江一命三湘雨;忧事漫言缥缈!看今日,击鼓弄潮,飞龙裂水,举棹千年万代风。”这副对联工稳而意味深长。他填过一首《齐天乐•通城首届龙舟赛观感》,该词既说龙舟赛,又悼屈原。这副对联也兼二事,言古而悲愤,说今则昂扬。又如为西冲村李时珍悬壶济世塑像揭幕赠联:“君既谈仁术悬壶,自勿忘春晖献奇方,治痘救难。濒湖更以脉学惠众,本草流芳,可称贤,可称圣;我亦论天心济世,尤感念红军来革命,醒民播种。今日齐抓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唯以德,唯以真。”同样是颂古而不忘今,历史与现实就这样结合在一起。他创作对联更多的是为现实所用,如他2021年12月为通城黄袍山油茶公司撰的一联:“用拓荒牛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普栽脱贫致富油茶树;扬出山虎威,共绘乡村振兴蓝图,同庆强县康民隽邑春。”对联紧贴实际需求,为该公司描绘蓝图,为员工鼓舞干劲。爱好创作的新来,总是让自己置身于当下火热的生活中。

新来说:“我喜欢写自己感动的东西,我的每一首诗词背后,几乎都能找到它对应的故事与情绪,没有虚伪,没有惺惺作态,都是肺腑之音,都是真诚流露。对于一般的应制、应酬,我实在是感动不起来,感动不了,笔就动不了。一旦有了难得的‘灵感’,自然十分珍惜,赶紧抓住,转化成诗词。在这样的转化中,又安得不知行合一,安得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呢?”(《静静如斯》)他的诗词正是以“真诚”见长,情深兼具意蕴。《庄子·渔父》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新来的诗词能感动人,妙诀也在于此。

其实,新来的上一段话,还道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理论问题,无意呻吟不为诗,无情呻吟也不为诗。同时,说明了他对创作的严肃与认真,并且,在自己的实践中常常抽象出自己的文学主张,这些主张正是这本书所作出的理论贡献。

06

由上观之,《诗心静鉴》不仅真实记录了新来的人生,包括他的所历、所感,所思、所悟,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本讲说怎样写作诗词的书;是一本讲说诗词技巧的书;也是一本讲说诗词好坏的书。从这点上来说,新来想做一个文人,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理想。

人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总是快乐的。退休了的新来,从此职场的辛劳不再,波折不再。有做真正文人念想的他,可以静下心来做一个真正的文人。我想,新来应该是可以的。因为他的诗文有真性情在,这真性情正是做真正文人的最好本钱。

龙年于海口金花新村板桥居

作者简介

阮忠,湖北黄陂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海南省高校教学名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海南苏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传统文化演讲三题》《庄子创作论》《汉赋艺术论》《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先唐文化与散文风格的嬗变》《唐宋诗风流别史》《唐宋散文创作风貌与批评》《此心安处是吾乡:韩柳欧苏的人生格局》《宋代四大词人群落及词风演化》《苏东坡晚年的海南岁月》等。

编辑|吴  滟

一审|熊  皓

二审|黎赛明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