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2月11日电(记者龚联康)暮色中的蛇山轮廓渐隐,黄鹤楼飞檐挑起的金芒穿透深沉夜色。山脚处的武汉地铁5号线司门口黄鹤楼站C出口,20米朱红墙前市民游客人潮涌动,地铁列车不时从千年名楼下疾驶而过,相机快门声与轨道轰鸣交织成韵。
游客在地铁司门口黄鹤楼站的地面广场拍照打卡。新华社发(产启斗摄)
“您往左再站半步,黄鹤楼和红墙构图正好能够对半分。”值班站长周阳熟练地为游客调整着拍摄角度,换岗的闲暇他时常跟随人群来到地面广场,扮演起义务摄影师的角色。
自2023年上半年红墙落成以来,周阳见证着日均4万人次的客流如何重塑这座车站的日常:闸机从20组增至34组,手绘的车站周边景点图、5号线全线导览图、如厕指南等贴满墙体和立柱,连客服中心都备着便民条、孕妈徽章、应急充电线等物件。
来自广州的游客朱女士将黄鹤楼造型的文创雪糕举向天空,镜头里,古色古香的红墙与灯火璀璨的黄鹤楼巧妙构成前后景。“10年前在武汉读书,拍黄鹤楼还要专门去户部巷找角度,现在地铁出站口就是最佳观景台。”朱女士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手机相册,九宫格里既有大学时期同窗好友的嬉戏瞬间,也有如今她与家人在红墙前的温馨合影。
地铁司门口黄鹤楼站的地面广场人流如织。新华社发(产启斗摄)
2023年,一些善于发现和分享的“旅游特种兵”在地铁司门口黄鹤楼站发现了绝佳的打卡点位:乘扶梯升至地面时,黄鹤楼的尖顶刚好从身后围挡上徐徐升起。
“既然在网上有人气,不如趁势好好改造一下,让出站口既接地气,又聚人气。”武汉地铁客运三中心党委书记宇文婧介绍,当前来打卡的人流逐渐超出预期,地铁并没有采取简单限流措施,而是将出入口前的空地改造成广场,并设计修建出更加贴合黄鹤楼观赏意境的红墙。
红墙的火爆,带火了周边商业,街区汇聚起超200家商户,形成了一条颇具武汉地方特色的餐饮文创街。“90后”店主小林侧身站在货架间摆放黄鹤楼、长江大桥、昙华林等卡通冰箱贴,进店挑选的游客络绎不绝。
“过去这条街多是一些五金店,现在200多家商户里,奶茶店和小吃铺紧挨着汉绣工作室,热干面老字号对面就是汉服体验店,文化味儿更浓了。”小林说。
游客站在红墙前与黄鹤楼合影。新华社发(产启斗摄)
数据也见证着这场奇妙的化学反应:红墙落成近2年,累计3000万人次进出司门口黄鹤楼站,21.55万的单日客流量让这个站点跃居全市第二。动人的还有那些未纳入统计的细节——属地街道、社区、公安、执法等多方力量和资源踊跃加入到环境整治中,他们与地铁车站一起成立“红墙”服务联盟。今年年初,车站还上新了储物柜,让外地游客行李有地可存。
夜阑时分,皎洁的月光漫过蛇山,将红墙的影子拉得很长。有人支起三脚架等待黄鹤楼的熄灯瞬间,也有情侣依偎着翻看刚冲洗的拍立得相片。地铁站内,周阳巡检完最后一组闸机,过道里传来孩子的童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