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勇)2025年2月13日,通城县人社局工伤保险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市民廖女士手持锦旗含泪感谢工作人员帮助其成功追讨工伤赔偿金。这面锦旗的背后,是一段历时三个月,跨越寒冬的暖心维权故事。
上班首日遇意外,维权路上陷僵局。2024年11月5日,外来务工人员廖祖刚在通城县某建筑工地从事砌墙作业时,因设备突发故障导致左手食指严重受伤。尽管工地负责人王某第一时间将其送医并垫付了2000元医药费,但面对后续工伤认定及赔偿诉求时,王某却以“刚入职未签合同”“个人操作失误”为由推诿,甚至三次将上门协商的廖祖刚及其女儿拒之门外。“父亲无助的样子让我揪心,但我们不懂法律,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廖女士回忆起当时的困境仍心有余悸。
部门联动破困局,政策宣讲解症结。转机出现在2024年12月初,廖女士通过政务热线向通城县人社局求助后,工伤保险股立即启动“工伤速办”机制。工作人员迅速深入工地现场调取工地考勤记录、监控录像等,仅用5个工作日便完成工伤认定。面对企业负责人对赔偿责任的抵触,工伤股工作人员两次深入工地现场,手持《工伤保险条例》逐条解读:“根据《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伤应认定为工伤,未参保单位需全额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法定赔偿标准、展示类似案例判决书,让王某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春节前夕终和解,锦旗致谢传递真情。2025年1月27日,经过工伤股负责人政策讲解和协调,在工地售楼部办公室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企业除已支付医疗费外,另一次性赔偿廖祖刚伤残补助金、误工费等共计3万元。签署协议时,王某坦言:“之前总想着省钱,多亏工作人员耐心普法,让我避免了更大的法律风险。”腊月二十八,赔偿款到账的短信提示音响起时,廖祖刚一家正在准备年夜饭,女儿感慨道:“这是最踏实的新年礼物!”
据悉,2024年以来,通城县人社局通过“工伤预防-认定-调解”全链条服务机制,已为27名劳动者追回工伤待遇逾224万元。正如锦旗所映照的,这场冬日里的维权攻坚,不仅守护了一个家庭的团圆年,更彰显了政府部门“把群众烦心事办成暖心事”的治理温度。
编辑|胡文婷
一审|祝思思
二审|黄争光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