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胡海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简称“数公基”)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社会、壮大数字经济,构建高效、智能、便捷的“数智”城市的基石。启动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系统平台,建设数字公共基础底座已纳入通城县重点民生实事。目前项目进展如何?一起跟随记者实地探访项目进展情况。
2月21日,在通城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专班组现场,工作人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平台模型绘制和建设。
在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展示大屏上,正显示着通城县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区域微缩图。地形地貌、水域河流、城市道路、建筑物等跃然屏上,每栋楼房、每条街道、每个花坛都在显示屏上真实还原。工作人员点击鼠标,中星天街等地的视觉图就展现在眼前。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将现实世界中城市的山川河流、房屋建筑、桥梁道路等内容在虚拟世界中重建,从而构建出与现实城市一样的数字化城市。通城县“数公基”建设总面积计划约为1131平方公里,项目分为两期进行,其中,已建成的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约27.7平方公里。
通城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数规股负责人 程骞:目前,我们项目一期已完成构建主城区城市数字模型,对建筑物、地形地貌、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等进行编码赋码,集成“一标三实”,即统一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等信息,打造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项目二期将扩展至全县11个乡镇,预计今年5月底完成“数公基”基本建设。
据了解,模型建立后,每一栋房屋、河流、道路都有一个统一标准地址。就房屋地址为例,上级部门明确标准地址格式为:行政区划+乡镇街道+街路巷(村)+门牌号(组)+楼栋号+单元号+户号,以前不规范的房屋地址信息都被重新修正。每个标准地址还配有一串统一识别代码,就像是身份证号码。编码共有21位,前6位代表行政地址,中间6位代表分类,后6位则是编号,这就让城市治理更加智能、便捷。
通城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数规股负责人 程骞:接下来,我们将对“数公基”建设成果进行更广泛的应用,深化“数公基”建设应用体系化、标准化,赋能城市各项应用场景建设。
编辑|胡文婷
一审|熊 皓
二审|黎赛明
三审|皮江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