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南盛产楠竹,黄龙山尤盛。
从通城县城出发,一直往东南方前行,朝着幕阜山脉深处走去,沿途是高耸的山,苍翠的竹,层层叠叠,摇曳翻滚,像置身于绿色的海。
黄龙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富硒土壤,最高海拔只角楼1528米,平均海拔700米左右,成就了得天独厚的楠竹生长环境。楠竹自古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宝藏”,“黄龙牮纸”就是“绿色宝藏”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我有一个表舅舅,传承了造纸术。他所住的牮楼咀正是“牮纸”产地。牮楼咀,又称为“南极村”,并不一直就是一个像今天这样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地方。从前,这里曾经营过规模较大的“牮纸”生意,牮纸俗称“火纸”,纸张色泽淡黄,细腻平滑,吸水力强。过去多用于记账、习字,也用于冥钱火化,富贵人家还作为妇女卫生用纸。现主要用处是祭祀焚烧。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造纸,是村民当时的主要收入来源。
“牮楼桥”连通的古驿道,是湘鄂赣三省百姓贸易往来的通道,没少走官老爷的马,抬新姑娘的轿,还有驮盐的骡子,背力的草鞋。石头上留有牲口的蹄印,还有许多打杵窝子,有的积了一汪清水,眼窝一样瞪着盖在悬崖上的天,有繁忙的交易每天在这里上演。“南极村”每家做牮纸,为避免交易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都加盖自家印章,生产的牮纸产品畅销湘、鄂、赣三省边区。在华中地区,某地如有繁华景象,往往被冠以“小南京”的美名,南极村也曾名为“小南京”。富裕人家,在石屋上建木楼,木楼有四角的六角的还有八角的,一律雕梁画栋,名为牮楼,所以此处又名牮楼咀。
当时,村里造纸量最大的是薄纸匠。初见薄纸匠,他正在石槽边舀纸,看年纪应该有五十多岁了,精瘦的身材,古铜色的皮肤,两手握住竹帘,放进浸泡纸纤维的纸槽,前后左右一晃,一层纤维就上了帘。然后捞起的纸帘从容地反扣在纸榨上,把纸帘上的纸慢慢地沾下来,平贴在纸榨托板上。那双在纸浆里浸泡了的手,已经分不清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新伤连着老伤,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泡得发黄,仿佛每一条纹路都打上了牮纸的烙印。
老早,“牮楼咀”就有本地人开的造纸坊。东汉初年,湖南人蔡伦(字敬仲)发明造纸术后,迅速传遍中南地区。牮纸的工艺可以追溯至北宋。据史料记载,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县黄龙山“牮楼咀”沿用汉代作坊始产牮纸。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征杨么,过通邑,憩崇仙里”。岳飞称赞“牮纸,可通黄道。”从此通城牮纸代代相传,成为当地手工业主流产品畅销于湘鄂赣三省边区。牮纸的生意就延续了数百年。薄纸匠等一批热心纸业者,不断改良牮纸品质,先后造出质量上乘的火纸和帐连纸,牮纸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备受欢迎,畅销江西、湖南等地。薄纸匠先后传带出十余名制纸徒弟,表舅舅便是其中之一。
从十六岁那年起,他就可以独立完成整个造纸的流程了。熟能生巧,无非一个“勤”字,黄龙牮纸从原料取材、加工到成纸,全凭手工完成。据《天工开物》记载,从一根竹子到一张纸,整个生产过程有72道工序(最主要的工序为24道)。包括砍竹、杀青、刮皮、断料等,耗时整整十个月。十五岁,关于造纸的所有流程,他已尽数通晓。无论斫麻、断麻、撕麻、扎麻、浆麻、堆麻、蒸麻、洗麻、发酵、晒麻、发水、舂麻、上槽、踩洗、过水、兑药、成浆、抄纸,他都要动手试上一试。
造纸最重要的是“匠心”,造纸如做人,贵在实诚。弯得下身子,耐得住性子,稳得住步子。造纸最考验人的是抄纸。纸槽分左中右三个,待踩化的纸浆沉淀1小时后放清水将纸浆中的石灰浑水和少量浮渣过掉,待清水过后,先将纸浆盛在中槽里加适量清水搅拌均匀,再从右槽中盛药膏兑水入纸槽内,边兑边试,完全凭经验观察纸浆与纸药结合的程度,是否达到适宜抄纸的最佳状态。这个成浆环节是最难的。薄纸匠常说:好帘出好纸,好料出好纸,做纸就是做人。听着,学着,做着,那些不太好领悟的东西,就慢慢渗透到了表舅舅的生命里。
2004年以来,根据有关扶农政策,相关部门免除了纸槽生产的税费,同时为村民疏通销售渠道,镇、村也积极为村民排忧解难,2011年,黄龙牮纸制作工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为代表性传承人的表舅舅责无旁贷地接过了技艺传承的重任。2012年黄龙牮纸专业合作社成立。再后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成立了。非遗工坊推行“合作社+作坊”发展模式,推动“家庭式小作坊”摇身变成“家门口小工厂”,带动当地1000多名群众从事牮纸产品生产。周边的许多贫困户都迎来了人生新的机遇,古老的南极村终于找到“新生”方向。
站在牮楼咀这个手工作坊,触摸着长满青苔的石槽,极目四望,远处是莽莽青山,近处是成堆成堆的竹麻,一席席淡黄色的牮纸,像绿色的底色上飞舞着的黄蝶。
一棵竹到一张纸,就像孕育一个胎儿,一棵竹在一个个深情凝望里,在一道又一道工序里,将以一张牮纸的生命形态重新启程,淡黄的纸上,会长出一轮一轮的年轮,在许许多多个生命无法抵达的时空里,继续延续千年,或更多年。一如薄纸匠这样的匠人精神。如今随着黄龙山旅游文化的开发,加工牮纸、打造民俗品牌、非遗展示……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生走进牮楼咀,慕名前来参观亲身体验手工造纸。薄薄一张纸,不仅是人们辛勤劳作的结晶,亦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每一份最原生态的劳作里,深藏着生生不息的古老美德。如同一把金钥匙,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开启了乡村振兴美好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