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南黄袍山大埚村的山水褶皱里,白墙黛瓦的“鲁直第”正以诗的名义重构乡土。当千年黄庭坚的诗魂与当代农妇的锄头在此相遇,硒稻田的穗浪与直播间的数据在此交融,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创造性实验,正于刘彩云的布衣围裙与田园山水间缓缓铺展。
一、诗性重构:从文人书斋到田野现场
“鲁直第民宿书苑”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古典诗学的“雅集”转化为可参与的现代农耕仪式。作为楚天诗苑、塘湖诗联的创作基地,诗人们赤脚踩进泛着青光的硒稻田,诗稿被泥浆溅湿,“手把青秧插野云”的古典意象与“硒土生金禾穗重”的当代图景叠印共生。全国农民网红、省劳动模范刘彩云推行的“耕读一体”实践,让弯腰插秧的农耕动作成为活态的诗学注脚。田埂上、谷仓里的诗情、晒谷场上的平仄声,使这片土地不仅生长粮食,更孕育着流动的精神图谱。在这里,每一寸硒土都成为诗性载体。春耕时的“插秧歌”融入诗词吟诵,秋收时的打谷场化作即兴诗台,连田边的竹篱、檐角的铜铃都被赋予平仄韵律。
二、符号生产:当富硒特产穿上文化铠甲
在刘彩云的合作社里,硒米、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产品经历了一场静默的“符号革命”。她没有停留在“富硒”的物理属性宣传,而是以诗词为针,以文化为线,将每一件特产编织成可携带的乡土记忆。产品介绍里藏着当地民谣,就连直播镜头也常对准老宅的雕花窗棂——当消费者打开一袋“鲁直硒米”,扑面而至的不仅是米香,更是“一犁春雨润诗田”的文化想象。
特色饮食的诗化转译成为这场符号革命的华彩乐章。民宿厨房里,刘彩云将山间物产熬煮成流动的诗行:清晨的黄金鸡汤蒸腾着硒米的醇香,散养土鸡在山林间啄食虫草,慢火细炖后汤色如琥珀,配一句“松露烹泉调玉液”的即兴诗签,便让寻常鸡汤化作舌尖上的山水赋;土猪肉在铁锅中滋滋作响,肥瘦相间的肌理暗合平仄韵律,“柴锅烹得乡味老”,让每口肉香都浸润着农耕文明的温热。手工豆腐的制作更成为活态文化展演——石磨转动时“石磙轻吟平仄韵,豆花香漫古今情”,游客们开心地吃着细嫩的豆腐,带走的不仅是豆腐,更是“手作凝脂承匠意”的乡土记忆。
地窖里陈酿的黄金酒,正是黄庭坚笔下“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悠然意境。以当地富硒玉米、高粱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发酵,琥珀色的酒液在陶盏中摇晃时,倒映的是千年诗魂与当代酒匠的跨时空对饮;竹林深处的笋尖刚破土,便被采来制成笋干或油焖笋,“新笋破土诗心醒”,让山珍野味成为可邮寄的春日意象。就连土鸭、土鸡蛋也被编入《硒田食谱》:青瓦灶台上,土鸭与萝卜同炖,“干锅香溢炊烟里,半亩方塘养韵长”;土鸡蛋煎成金黄的蛋饼,搭配手写的“晨露拾来三两枚,煎成诗味佐春耕”便签,让餐桌成为文化认同的微缩剧场。
这种“符号与网红”共舞的运营策略,构建了长效的情感联结。没有流量爆破式的营销,而是通过日常直播展现春耕秋收的四季流转,用诗社雅集记录乡村生活的平仄韵律,让都市人在慢节奏的镜头里触摸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本真。
三、主体觉醒:农妇角色的破壁与重构
她既是“三八红旗手”“乡村致富带头人”,也是灶台前熬制硒米南瓜粥的厨娘、合作社里核算账本的职业经理人、直播镜头前推介富硒产品的“乡土代言人”。陶罐中咕嘟作响的粥香混着金银花、菊花茶的清甜,构成“晨炊香起诗肠暖”的早餐图景。
她的角色破壁,更体现在文化话语权的主动获取。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她带领村民将打糍粑、编竹篾等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项目,让农妇从“被观察者”变为“文化生产者”。午后的茶歇桌上,她亲手调制的土蜂蜜桂花酿、手工炒制的富硒花生,与诗社成员的即兴诗句相映成趣;直播中展示黄金酒酿制时,布满老茧的手揭开地窖木盖,酒香混着泥土气息涌上来,镜头扫过酒坛上的诗句,网友们留言:“这不是酒,是装在坛子里的乡愁。”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刘彩云成立“黄袍山富硒特产基地”,通过“基地+作坊+农户”模式进一步扩大生产与销售。基地下设豆制品、富硒米酒等6家专业作坊,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如今的大埚村,硒稻田的稻穗低垂如诗行,老茶坊的直播镜头扫过千年木雕,民宿客房的窗棂框住山色与云影。农人不再是被动的受益者,而是主动的文化生产者。正如老宅门联所写:“一砚山光磨岁月,半篱诗影驻年华”。当诗心融入乡土肌理,每一寸土地都在生长希望,每一道菜肴都在讲述故事,每一个农人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诗章。

编辑|胡文婷
一审|祝思思
二审|黄争光
三审|皮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