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提升破解“不善为”之困

【通讯员 刘成】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提出,要开展破解“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专项行动,推动干部主动担当精神显著提升。当前,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迈入攻坚期,部分干部存在的“不善为”问题逐渐凸显,究其原因,或是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或是经验方法僵化,无法破解新矛盾;又或是统筹能力不足,难以驾驭复杂局面。破解这一难题,既需从思想观念上纠偏,更需在能力建设上发力,要以系统性、长效化的组织工作为干部赋能,让“善为”成为新时代干部队伍的鲜明本色。

以系统培养破解“本领恐慌”。干部“不善为”往往源于知识储备与时代需求的脱节。当前,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社会治理等新课题对干部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部分培训仍存在“大水漫灌”“学用脱节”等问题。破解这一矛盾,要积极打造“需求导向——精准施教——实践检验”的闭环培养体系。在培训内容上,要建立“政策理论+实战技能+前沿知识”综合课程库。既要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新发展理念学习教育等理论课程,夯实政治素养;也要根据培训对象分类设置招商引资谈判、舆情应对处置、数字化转型等实务内容,强化实操能力;更要引入人工智能、碳中和、产业链安全等专题讲座,拓宽战略视野。在培训方式上,要积极推广“行动学习法”,通过“揭榜挂帅”“案例复盘”“沙盘推演”等形式,让干部在模拟推演中提升系统思维,在集体研讨中碰撞解题思路,真正实现从“知识灌输”向“能力生成”跃升。

以实践平台锻造“过硬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干部善为的本领最终要在实践中检验。当前,一些干部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多,到一线“解剖麻雀”少,导致政策制定不接“地气”、工作推进不得“要领”。破解“不善为”问题,必须打通机关与基层的实践通道,让干部在实战中经风雨、长才干。要建立“三个一批”实践机制,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到招商引资、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吃劲岗位历练,在矛盾焦点中锤炼群众工作能力;组织一批业务骨干参与跨区域协作、对口支援、重大项目建设,在复杂环境中提升统筹协调能力;推动一批专业干部到高校院所、头部企业、发达地区跟岗学习,在开放视野中培育创新思维。同时,探索“揭榜挂帅”制度,针对改革发展中的堵点问题张榜求贤,鼓励干部跨部门、跨领域组建攻坚团队,在突破“卡脖子”难题中实现能力跃迁。

以科学考核机制倒逼“能力突围”。当前干部“不善为”的深层症结,往往与政绩考核导向不清晰、标准不精准密切相关。传统考核体系中“重痕迹轻实效”“重显绩轻潜绩”的倾向,容易导致干部陷入“事务主义”旋涡,缺乏主动更新知识、提升能力的动力。要根治这一顽疾,就必须从优化考核机制入手,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推动考核指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将干部在改革攻坚中的创新举措、在矛盾化解中的策略智慧、在风险防控中的预判能力等“软实力”纳入考核范畴,设置“疑难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增长率”等动态指标。另一方面,要建立分类分层考核机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干部制定差异化能力标准。如经济部门侧重产业研判与政策落地能力,民生领域强调群众工作与资源整合能力,基层一线突出应急处突与统筹协调能力,使考核真正成为干部能力提升的“导航仪”。

以容错激励点燃“善为引擎”。能力提升非一日之功,更需要以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当前,干部队伍中仍存在“学与不学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消极心态,容易滋生“躺平式”应付心理,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能力建设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机制。要健全“能上能下”动态调整机制,对经过实践检验、能力突出的干部优先晋升,对能力不达标的干部实行“回炉再造”,形成“本领恐慌——主动学习——实践提升——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要完善“传帮带”机制,推行“青蓝结对·导师帮带”制度,安排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与年轻干部结对,通过项目共担、难题共破实现经验传承。要建立“容错备案”制度,对因改革创新、探索试验导致的非原则性失误予以包容,解除干部“怕出错”的心理负担,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

破解干部“不善为”问题,本质上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唯有以系统培训填补“本领赤字”,以实践熔炉淬炼过硬素质,以考核导向校准行为目标,以制度创新涵养担当生态,方能锻造出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的新时代干部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能。

编辑|周梦珍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作者:县委组织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