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岂怕死 为民献此身




“踏上隽银山,俯瞰小城寰,昂首苍天问,何时渡众生?”这首小诗简笔勾勒而留白深远,它以登高为引,从个人视角转向众生关怀,体现对人间疾苦的共情与担当,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看着这个十一岁的少年奋笔疾书,想想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现实,父老乡亲无不为之赞不绝口,感慨万千。




这个昂首问苍天的少年叫赵世当,通城马港人,父亲是革命志士,参加过辛亥革命,拟重任时不幸离世。那一年,他仅有六岁。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教他断文识字,给他讲屈原、方琼的故事,讲岳阳楼与范仲淹、药姑山与李时珍的佳话,在他心中早早地种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1920年,十二岁的他就读县高等小学堂。在学校的演讲大会上,他大声疾呼:“农民辛辛苦苦去耕耘,土豪摇摇摆摆来收租,我们怎能忍受?”1922年初,听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二十一条”,他义愤填膺,组织同学游行,散发传单,发表演说,还用炕豆腐刻制“亡国奴”“毋忘国耻”印章,遇到卖日货的就盖上,号召大家抵制日货。校董训斥他:“读书人就要好好读书,不要搞这些过激的事情。”“国都不救,读书有什么用!”他当即反驳,掷地有声。

1923年,这个好学上进的十五岁少年踏入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也踏入了一个令他耳目一新的世界。当时的第一师范,董必武先生正在那里开展革命活动,学校弥漫着一种令人振奋的气息。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无比虔诚地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奋不顾身地投身革命活动;在那里,他一步一个脚印成长,先是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通城县历史上第一名共产党员。25年暑假回乡,他组织青年成立读书团,吸收黄菊庄、黄云岸等4人入党,年底创建通城县第一个党小组,将革命的火种带到了家乡。




1926年,党又派他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深造。那是一个农运领袖的摇篮。那一期,毛泽东同志亲任所长,周恩来、萧楚女、彭湃、恽代英等一代英杰亲自授课。在那里,他如拨云见日,明亮了双眼;在那里,他掌握了更多斗争的方法,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6月他被提前派回通城开展党的工作,自此他如龙游大海,鹰击长空,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工作。




叶挺北伐军进入通城,他组织沿途劳军、送书信、作向导,散发传单拥护北伐;洋人基督教盘踞县城,压迫剥削民众,他带领民众开展反基督教游行,闯闹教堂,捆绑“四大天王”,吓走了王神父;反动派作威作福,他发展农会会员2300多人,组织社会各界开展“三杀”“两抗”活动;通城秋暴,他积极参与,认真组织,带领几千民众涌上县城,使新生的苏维埃迅速在民众心中扎下了根;“东乡农民暴动捣县党部”恶性事件发生,他及时向省党部发出“快邮代电”,汇报事件真相,奉命处决了肇事首恶分子,保卫了县党部;夏斗寅师叛变革命,窜踞通城胡作非为,他组织农民自卫队1000多人,会同平江农民自卫队,突入县城,打走了夏部,缴获步枪400多支,获得辎重无数;当南鄂的革命大潮陷入低谷时,他潜伏在鄂南发展地下交通线,保护革命火种,积蓄革命力量。




一路前行,一路成长。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国民党通城县执行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国共合作时期)、中共通城县委书记,中共蒲圻县委书记、中共鄂南中心县委书记(辖通城、崇阳、通山、蒲圻、咸宁、嘉鱼)、湖北省省委委员,秘书。

“儿行千里母担忧。”赵母为革命牺牲了一只眼睛,她深知革命的不易,很是担心儿子。赵世当在汀泗桥开展活动时,被国民党巡警逮捕。押解途中他见有铁路工人在旁,立即高唱《国际歌》,用歌声“通知”了工人。在工人们的营救下,他顺利脱险了。消息传到家里,赵母更是担忧,就写信催他回家。世当理解母亲,但更认定伟大的革命事业。他给母亲回了一封信:“革命岂怕死?为民献此身。飘流江汉外,纵迹楚山荫。归期成功日,不教负我亲。尺书游子意,寄与倚闾人。”   




赵母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1930年11月,赵世当在武汉兴隆杂货铺(省委秘密机关)不幸被捕。敌人企图从他身上打开缺口,许以高官厚禄,诱以金钱美女,用尽各种伎俩,没得来赵世当说出半个有用的字;用皮鞭抽,用烙铁烙,摔“铁钉钢刺床”,用尽酷刑,迎来的只是赵世当鄙视的目光。反动派黔驴技穷,无计可施,湖北省伪主席何成浚只好下达了处决“徐文杰”(化名)的指令。1930年12月16日下午,赵世当戴着沉重的脚镣手铐,昂首站立在汉口码头的刑场上。不甘心的敌人发出最后威胁:“给你最后五分钟,只要你供出一个同党,就可以不杀你。”赵世当怒目而视:“莫啰嗦!要杀就杀。你们这伙反动派豢养的走狗,总有一天会得到人民的惩罚!”毫无人性的刽子手恼羞成怒,一刀一刀地割下了赵世当的鼻子和耳朵。赵世当当场昏死过去。等不及其醒来,刽子手就端起罪恶的枪口。一代骄子,党的优秀儿子赵世当就这样壮烈地牺牲了,时年仅22岁。

作者:谭永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