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咸宁通城县,初夏的阳光裹挟阵阵热浪。在中建二局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湖北段)二标项目指挥部,一位皮肤黝黑、满脸汗珠的男子刚从施工现场回到办公室,一瓶藿香正气水下肚,快速吃完午饭后,他又抓紧投入下午的工作中。
这是95后博士韩栓业日常的一天。今年29岁的他,来自山西省应县,吉林大学本硕博连读9年后,他加入中建二局,成为通修高速公路(湖北段)二标项目副总工,在一线围绕“土”做研究,解难题。
“一线是科研的支点,在这里我能和同事们并肩战斗,解决问题,感觉非常踏实。”韩栓业幽默地说,“现在,项目沿线的每条小路、便道我都熟悉,应该算是半个本地人了。”
“土博士”一线做科研
本硕博连读、毕业后来工地历练、带领技术团队申请26项专利、发表2篇SCI论文……同事们眼中的韩栓业,是天赋与勤奋兼备的“技术派”。
2014年,对土木工程感兴趣的他,进入吉林大学交通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习。大三时,凭借全系前十的出色成绩,韩栓业顺利申请到“本硕博”连读,主攻新型道路材料以及岩土工程理论研究。
“做工程离不开土,我就是和土打交道、做研究。”谈起研究方向,韩栓业告诉记者,在工程领域,尤其是高速公路项目,土方调运和利用尤为重要。项目所在的江汉平原,地下水丰沛,沿线溶洞遍布,“填土夯基”需求量极大,如何通过改良土壤配比,让废弃土壤为项目所用,便是韩栓业的“拿手绝活”。
如何改良土壤成分,则是“炼土术士”的核心本领。在通修高速,韩栓业带领技术团队围绕渣土、淤泥做实验,在测试不同土壤强度、含水率、CBR值等数据的基础上自调配方,钻渣和淤泥固化后用作临建工程,协助解决多个项目约100万方的缺土问题,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土壤固化改良技术。
钻研边坡监测系统行业领先
2024年4月,项目开工后,韩栓业来到项目,参与前期方案编制及现场踏勘。
通修高速公路(湖北段)二标项目位于湖北咸宁,主线长16.795公里,另设连接线长4.01公里。其中控制性工程包含沙坪北落地互通,沙坪东枢纽互通、通城东落地互通、隽水河特大桥及13座大桥、3座中桥,82道涵洞,线路跨越中低山区、丘陵区,包含了公路工程建设的多种结构以及施工方法。
2024年5月初,韩栓业与项目总工、技术部负责人一道,每早6点上山踏勘沿线重要点位、考察土壤条件,天黑前回到项目部,继续研判施工重难点及施工方法。
“找土”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韩栓业几乎踏遍了沿线各种山道、小路。也因此掌握了沿线地质及土质的第一手数据,为后续土壤改良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项目二工区,深挖路堑的工程量大,施工困难。“我们用了大半天,才徒手爬上那座65米的山包。”到达山顶后,韩栓业立马根据强风化的岩石特征,研讨具体的施工方式。返回项目部后,他结合研发的智能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及监测系统,不仅为现场施工所用,也为国内外高边坡稳定性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淤泥固化让施工更低碳
通修高速沿线水田、鱼塘密集,路基换填成为现场施工的巨大考验。
“远距离调运土方意味着成本增加,能否让这些淤泥‘物尽其用’?”2024年6月,项目总工找到“土博士”韩栓业。
在此之前,韩栓业自研固化剂,通过调节配料比,达到改变土壤性能的作用。
“鱼塘淤泥挖出来后,加入固化剂,用作施工便道及一部分临建的基础工程”……近半年时间,韩栓业精准调节材料配比,完成近50处淤泥地况的处理及换填,基于此形成的淤泥质钻渣固化剂及施工技术,也被应用于武汉都市圈环线等多个项目。
在一线做实验,韩栓业带出了一支工地“研究团”。项目开工至今,他带领技术部同事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创新成果丰硕。
如今,韩栓业的办公桌一侧,放着踏勘时期从项目三个工区带回来的3块岩石样本。“从实验室到一线工地,我对岩石有着特别的感情,这也是一种激励和陪伴。”韩栓业笑着说。
这些岩石样本映照着他在一线奋斗的点点滴滴,为了早日建成通修高速这条经济发展之路,他和他的“研究团”并肩作战、挥洒汗水,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科研篇章。
来源:极目新闻
编辑|胡文婷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