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探幽
在通城,有一座山,这里龙盘虎踞,仙缸矗立,是一个神圣之地。
在通城,有一座水库,这里人迹全无,远离尘世,是一个世外桃源。
这座山这个库就位于四庄乡龙潭洞。
云上通城讯 记者吴忠勇报道:龙潭洞位于通城东北角,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鹿角山下,距离县城约20公里。从县城出发,车行30多分钟到达龙潭水库。
一下车,一阵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进入库区,一片寂静。水库呈峡谷状,最宽处不足600米,长达3公里,是南鄂幕阜山里最宁静的峡谷湖泊。
碧水静静的沉睡在群山怀抱中,清澈见底,群峰倒影。
一行人饶有兴致的坐上鱼船,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聆听神奇的故事传说。
龙潭水库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
据当地人说:
没有修水库前,这里是一条小溪,水流湍急,水底有一个深潭,几十担罗索打不到底。在大坝左侧,每天早上辰巳时刻都会有一朵云团按时出现,随风飘动,人们以云朵动向预测天气,云往哪边飘,哪个方向即为雨天。大家都以为祥龙潜于潭底,故名为龙潭。
船在湖中游走,两岸青山移动。
库周群山环抱层峦起伏,植被良好茂林修竹,但见一个个山沟错落有致,各有深浅,形成了数十条溪流,每一条都气势恢宏,各显其特。
左边的山体形态各异,峰峦叠嶂,郁郁葱葱。
右边是一片梯田,如同螺丝一般盘旋而上,密密麻麻,层级分明。
船行至水库中央,不见一户人家,众人好奇。
村民刘秋明介绍,原本库区有上百户人家,由于水库移民,现在所有村民都迁到山下去了,没留下一户人家。
库水来自无数的大小山涧,由于无人居住,没有任何工业和生活污染,所以水库的水质特别好。
捧一口水送到嘴里,清沏甘甜,沁入心扉。
作为不可多得的优质天然水,龙潭水库也作为饮用水源充盈着四庄乡8个村1.5万多村民的水缸。
优越的水质也为鱼类生长创造了生长环境,据水库承包人刘楚华介绍,在捕捞季节经常捕捞到野生娃娃鱼。
船行到水库上游,渐入深山老林,雾气越来越重,阴森森的感觉让人心怀敬畏。
离船上岸,沿着一条山溪,溯流而上。
由于库区移民,人迹罕至,原本崎岖狭窄的山路被荒废了,上山没有路,仿佛进入了原始森林,这样也造就了龙潭迷人的山水风光,也为这里的传说和典故蒙上了神奇而又神秘的色彩。
古木参天,藤蔓盘结。上山并没有路,村民带上镰刀,一路披荆斩棘,才得以继续前行。
路上乱石嶙峋,山泉从光溜溜的怪石缝里时隐时现,隐时只闻水声,不见有水;现时落落大方,汩汩而淌。
青翠的山坡上偶见几簇刚刚绽放的映山红,盎然春意中频添几许风韵。
向导领着我们沿着山路往左边走,上杨石尖。
杨石尖乃龙潭最高峰,海拔1000多米,相连的还有梅花尖、老鸦尖、五花尖,挺拔于群峰之上。
杨石尖对面有一个叫九灶沟地方,传说古人在这里垒了九个灶,所以叫九灶沟,因为经常闹鬼,无人敢前往。
距离九灶沟不远有一处观音坐莲,是一块巨石,其形状仿若观音,下面是一整块巨石坪。传说,有一个戏班子在此避雨,全部压死在石头下,以前天气骤变时,会远远听到阵阵锣鼓声和乐曲声。因长年无人造访,我们只能作罢。
一路上,向导不停地向我指点着各种花草,什么紫微草、仙鹤草、鱼腥草、甚至灵芝,说莫小看了这些不起眼的花草,全都是少见的珍贵野生药材。
行致山顶,一片白色的石壁如刀削的一般,袒露出宽阔的胸膛,仰头望去,在四周环抱的群山与繁芜的草木中管窥一孔天空正晃亮在头顶。
原来这就是“一线天”!一挂巨大的瀑布自天孔处直泻而下,气势磅礴,落在石板上,落在深涧里,发出巨响,飞珠溅玉,薄雾如纱。站在水边,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水中。
约摸半个钟头,终于到达山顶。
山上的树翠色欲滴,松树苍劲挺拔,站在山顶,微风轻抚,空气里混杂着淡淡的清香,环视四周风光顿觉心旷神怡。
据了解,龙潭山是一条通往江西的主要古驿。清道光年间,此驿车水马龙,过往行人络绎不绝。山埂上曾建有一凉亭,凉亭口有一块巨石立于,清晰可见几个大字:“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可惜被人毁坏了,字迹也逐渐消融,如今已了无痕迹。
来不及欣赏这人间仙境,我们又转访苏家林。
苏家林以前是龙潭村民最集中的地方,曾经有一座寺庙,庙里的菩萨很灵验,附近百里的香客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来朝拜上香,以祈添丁进财,除病祛灾,香火很旺。
据当地石碑记载:唐代著名佛教禅宗高僧崇信法师,湖南人,曾在龙潭寺修行,又称为龙潭崇信。崇信法师因与律宗禅师宣鉴论战,而使其称为禅宗佛门中的一代宗师——曹洞宗也称洞家,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
寻访过程中,一行人惊喜的发现一块刻有“三昧碑堂”石碑。查阅资料发现,三昧是佛教用语,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可见“三昧碑堂”曾是得道高僧修身静养之地。
寺庙因文革期间遭到破四旧被全部拆除,如今的场地上种满了板栗树,方方正正,宽阔平坦的地貌尽显其往昔繁华。
板栗树下面山茶密布,都是先民在这里栖居时栽下的,每到春夏,山茶吐出新芽,满山香气弥漫,这茶才是真正的高山天然云雾茶,没有任何污染,采茶手工揉制,原汁原味,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
离庙不远的地方,有三个用石块砌起来塔形石坟,墓碑上隐约可见墓文,显示其为清朝道光年间所建。
当地人称这个地方为仙缸脊,据介绍,三座石坟的主人都是德高望重的道士,先后以打座方式圆寂。
有两座仙缸曾被人盗挖过,坟内埋有三只大仙缸,陶土做的,几百年了还锃光瓦亮,缸内有铜钵,但缸与钵都因为搬不动而依旧保存在内,现已被重新封好了。
据当地村民介绍,居住在龙潭山的村民世代习武的传统,在山腰上有一个由一整块青石铺成的大石坪,是昔日几代人习武的地方,可以同时容纳几十人施展拳脚,依稀可见当年习武的盛况。
民国时期,山民健身习武,保家卫国,两战龙潭洞的英雄故事至今流传:1930年,红十六师率兵连同当地的农民赤卫队成功袭击了意欲围困苏区的国民党守军;1932年,湘鄂边游击大队成功截击了国民党铲共团的进攻。龙潭洞的胜利,为革命战争赢得了战机,成为远近传播的红色佳话。
现如今,人们在水库的右山上修建碑林,以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据村民介绍,在修进山的旅游公路时,还发现龙虎石刻、莲花石墩等古老文物,等待全国专家学者去考究解读。
龙潭洞,这里不仅只是空气清新、田园烂漫,不仅只有环山拥戴、野溪奔流,还有深厚的历史和道不尽的神奇传说……
这些年,龙潭洞因没得到保护、没有续载、没有开发而被世人遗忘。
近年来,龙潭洞上下一心致力开发龙潭,振兴龙潭。
龙潭洞人刘卫国一直在为开发龙潭旅游、保护龙潭生态不惜余力奔走,他表示,下一步将邀请历史学家、权威人士等对龙潭洞的历史渊源、人文风情、地质结构、自然植被等进行考证挖掘;他也希望政府部门加强对龙潭洞文化和旅游价值的准确定位,把龙潭洞纳入全县的整体旅游规划之中,对开发目标、功能定位、基础设施进行总体设计。
在如今这个崇尚自然的社会环境中,这里已成为了得天独厚的休闲旅游佳处,龙潭洞已张开怀抱,喜迎八方嘉客,等待你的寻访。
(摄影:通城摄影家协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