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通城县实验学校东坡楼小礼堂里童声飞扬——2025年通城县“暑假学堂”爱心托管班结业仪式暨成果展示活动在此举行。来自12个托管点的孩子们用朗诵、舞蹈、歌舞剧等精彩节目,交出了“有笑声、有收获”的暑期答卷。
过去一个月,从城区三大托管中心到24个乡村服务点,114个托管点位遍布城乡。通过“政府主导+高校联动+全域保障”的创新模式,解决了暑期“孩子去哪儿”的民生难题。
“‘暑假学堂’不是简单‘看孩子’,而是对下一代的长远守护。”共青团通城县委书记陶岳锋介绍,目前通城县已与华中师大、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签约建立长期实践基地,持续构建“孩子安全快乐有人护、青年施展才华有舞台、家长安心奋斗无后忧”的三赢格局。
模式创新:“官办托管”解忧,城乡服务到家
“以前暑假不是请亲戚帮忙,就是咬牙请假,孩子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被送回老家,心里总不踏实。”家住隽水镇的李先生坦言,直到社区通知城区开了90个免费托管班,他第一时间给孩子报了名。“实验学校就在家门口,托管费全免,只收饭钱,比请保姆划算多了。”
针对全县留守儿童、双职工及经济困难家庭里8到15岁的孩子“暑假去哪儿”的难题,通城县打出“组合拳”:依托实验学校、隽水小学、第二小学三大城区中心开设90个班级,同步在24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点,把托管服务送到家门口。托管班践行“安全看护为主,兼顾素质提升”理念,不收托管费,真正实现“政府买单,家长省心”。
“这里不仅有志愿者老师辅导作业,还有防溺水、心理健康课。孩子学得开心,我们更放心。”实验学校6班学生杜安嫙的妈妈感慨道。她的孩子是第二次参加托管班,从最初的腼腆羞涩到落落大方地在歌舞剧《假如东坡在通城》中登台表演,“孩子在这里获得了有质量、有温度、有收获的成长空间。”
孩子的安全是托管服务的底线。通城县构建了“五重防护”:县财政专项拨款保障志愿者食宿;公安部门设“交通助学岗”、排查校园周边风险;卫健系统开辟医疗“绿色通道”,统一规范供餐;消防、电力提前检修电路、排查隐患;城区学校和乡镇团组织严格执行“六有”标准(有活动阵地、有个人档案、有管理制度等)。
师资保障:高校学子携手,本地英才护苗
托管班的活力,源自一支特别的“教师团”——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13所高校的373名大学生志愿者,以及21名通城籍“隽秀青禾”本地大学生。他们组成13支专业服务队,把名校资源“搬”进县城课堂。
在通城县第二小学10班,湖南大学志愿者带孩子们排演《月光下的中国》;通城县实验学校的AI体验课上,孩子们通过编程“指挥”机器人;华中师范大学志愿者将土家族文化融入课堂。除了兴趣课程,志愿者们还设计了心理健康、数智启蒙、红色教育等特色主题;乡镇托管点的非遗课堂上,老手艺人教孩子们编竹篮、画糖画,支教老师策划“笔尖上的牵挂——给父母的一封信”感恩教育……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与文化浸润中收获知识与快乐。
去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蔡雨银在支教时与孩子们约定“明年再见”,今年她带着“桐行”志愿服务队的38名队友如约而至,“孩子们送我的肖像画、手工花,是我最珍贵的收藏。”
“有个孩子成绩不算突出,但拼积木特别厉害,我陪他搭了一座‘通城大桥’,他说长大要当工程师。”黄冈师范学院的胡淑睿去年支教时与孩子们结下深厚情谊,今年以副队长身份再赴通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觉得,这份付出值得。”
而“隽秀青禾”志愿者周梦萍则用熟悉的乡音,给乡镇孩子讲通城故事。“孩子们特别爱围着我问东问西,那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更懂责任的意义。”
成长见证:结业舞台展风采,童心绽放亮勋章
8月2日的成果展示活动,是托管班一个月的“高光时刻”。
舞台上,对《少年中国说》不同形式的演绎,传递少年志气:隽水小学3班的孩子铿锵朗诵,第二小学10班则选择清亮童声合唱;实验学校6班、7班的歌舞剧《假如东坡在通城》,将家乡文化与戏剧表演融合;湖南大学志愿者带领的《月光下的中国》朗诵,充满诗意。舞台外,孩子们的手工美术作品摆满走廊。
看到孩子们从羞涩到自信地站上舞台,蔡雨银欣喜地表示:“这就是托管班最大的意义——不仅看护,更点亮童年。”
“这些节目展示了孩子们的进步,更藏着这座小城的民生温度。”一位观礼家长感动不已。
在歌声中,城区三家学校的负责人走上舞台,领取2025年通城县“暑假学堂”爱心托管班最佳阵地牌匾。随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志愿服务队等11支志愿服务队获颁“优秀志愿服务队”。这些被用心对待的细节,在志愿者心中埋下了来年再聚的种子。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彭洪)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