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坚守 深山育出“金凤凰” 陈岳飞夫妇的“飞鸡”致富经

【通讯员 刘建平 胡浩】在鄂南连绵的青山绿水间,通城县马港镇界上村的养殖基地里,成千上万只珍珠鸡正欢快地奔跑、啄食、嬉戏,为这片宁静的山村增添了无限生机。

“这些可是我们的‘金凤凰’呢!”通城县飞珍山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孔艳珍笑着介绍,眼神中满是自豪。

她的丈夫陈岳飞站在一旁,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正是这对夫妻,15年来深耕山鸡养殖,创新“托管代养”模式,带领70多户脱贫户共同走上致富路。

从厂长到“鸡司令”的转身

今年48岁的陈岳飞,出生在通城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7年,在外地担任厂长的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回到家乡养殖山鸡。

“那时候在厂里做管理,收入还不错,但心里总是惦记着家乡。”陈岳飞回忆道,“我们通城山好水好,生态资源丰富,特别适合发展特色养殖。”凭着一股闯劲,他毅然回到家乡,开始了与山鸡为伴的日子。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陈岳飞只是在自家后院小规模试养,由于缺乏技术,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开始养的几百只鸡苗,因为防疫没做好,差点全军覆没。”孔艳珍回忆说,“那时候真是夜不能寐,整天守着鸡舍,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照料。”

夫妻俩没有气馁,他们买来各种养殖书籍,四处请教专家,逐步掌握了山鸡养殖技术。2013年,陈岳飞注册成立了“通城县绿源家庭农场”,正式开启了规模化、规范化的经营之路。

“托管代养”创新模式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陈岳飞夫妇开始思考:如何让养殖事业惠及更多乡亲?

“我们看到周边很多脱贫户虽然有劳动能力,但缺乏资金和技术,找不到合适的增收门路。”陈岳飞说。于是,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托管代养”模式:向脱贫户发放鸡苗,提供技术指导,并以保价回收成品鸡。

马港镇界上村的村民熊仕明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之一。“最开始我在岳飞家里买了60只鸡苗,他们不仅提供饲料和技术指导,还保证回收。”熊仕明算了一笔账:“每只鸡能赚四五十元,一年下来增收两三千元不成问题。现在我打算再买40只鸡苗来扩大规模。”

这种模式操作简便:脱贫户只需在合作社登记所需鸡苗数量,签字并按手印后就能将鸡苗带回家饲养。养殖过程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得到专业指导。

“我们发放的都是脱温鸡苗,已经过了最难养的阶段,农户养起来风险小、见效快。”孔艳珍介绍说,四年来合作社已向70多户农户发放鸡苗2100多只,户均增收数千元。

政策扶持助力产业腾飞

任何创新模式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支持。马港镇党委、政府看到“托管代养”模式的潜力后,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我们针对有养殖意愿的脱贫户提供了多方面支持,包括技术培训、防疫服务和小额贷款等。”马港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陈岳飞夫妇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政府当然要大力支持。”

在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脱贫户加入养殖行列中。“现在我们的鸡苗经常供不应求,隔三岔五就有脱贫户来领取鸡苗。”孔艳珍笑着说。

农旅融合拓宽致富路

上年8月,陈岳飞成立湖北张师山农旅有限公司,开始了新一轮产业升级。

“我们计划以全国优质农民田间学校为基础,把养殖场建成观赏园,带动周边民宿发展,促进农旅融合。”陈岳飞描绘着未来的蓝图:“游客可以来观赏孔雀开屏,喂食珍珠鸡,体验捡鸡蛋的乐趣,还能品尝到地道的山鸡宴。”

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将来我们还计划开发山鸡深加工产品,如真空包装的熟食制品、羽毛工艺品等,进一步增加收益。”孔艳珍补充道。

荣誉背后的责任

多年来,陈岳飞个人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科技示范户、湖北省首届新型职业农民、湖北省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示范合作社。

去年,陈岳飞又入选“2024年全省十佳农民”。面对荣誉,他显得很平静:“这些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跟着我们一起干的乡亲们。”

最让陈岳飞夫妇感到自豪的,不是这些闪亮的奖牌和证书,而是看到越来越多脱贫户通过养殖山鸡过上了好日子。

“过去我们养鸡只是为了谋生,现在是为了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陈岳飞说,“每当看到脱贫户拿到卖鸡款时脸上的笑容,我们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夕阳西下,又一批鸡苗被脱贫户们欢欢喜喜地接回家中。陈岳飞夫妇站在养殖场门口,目送着乡亲们远去的身影,眼中满是希望。

这群山间飞舞的“金凤凰”,正带着乡亲们的致富梦,越飞越高。

编辑|胡文婷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作者:通城县委宣传部刘建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