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隽水镇:15分钟生活圈 让幸福养老在身边

【通讯员 姚东祺 葛神燕】在通城县隽水镇,一座闲置多年的老博物馆焕发新生,变成集助餐、学习、娱乐、养老于一体的“秀水邻里中心”。这里没有浮华的装饰,却处处透露着“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温暖巧思,成为通城县隽水镇服务“一老一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一张亮眼名片。

闲置空间“改”出暖心天地,长者生活“圈”出幸福半径

“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在家门口上‘大学’!”75岁的刘阿姨一早就与同伴带着非洲鼓来到邻里中心准备上课。这座1200平方米的邻里中心,由闲置老博物馆改造而成,每一处设计都藏着对老年人的贴心关怀:3处无障碍坡道、200米防滑步道、全程扶手,各类适老化设施一应俱全。

“我们前后做了3轮调研,就是为了把老人最需要的服务‘嵌’进这个空间。”设计负责人张涛说。如今,这里已成为集助餐、学习、娱乐、养老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而且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形成“三点一线”,全部位于秀水社区15分钟步行范围内。

老年大学点燃晚年梦想,让银发学子“秀”出别样风采

上午9点,邻里中心四楼的舞蹈教室里,20多位老人正在排练新的舞蹈节目。“防滑地胶、大镜子、专业音响,这里一点也不比外面的舞蹈室差!”舞蹈班学员陈阿姨一边擦汗一边说,“我每周要上4节课,比退休前还忙!”老博物馆四层办公室区域,被改造成“老年学校教学区”,根据课程需求划分出4个专业教室:舞蹈室铺着防滑地胶,配备全身镜和音响;形体教室摆放着瑜伽垫和平衡球;书画教室墙面装着可升降画板;手工教室则定制了矮桌方便老人操作。

今年9月开学的秀水社区老年大学,现已开设舞蹈、形体、非洲鼓、声乐等10个教学班,310名老人在这里重拾少年梦。“易老师教我们唱新民歌,我们还组织去古瑶族村采风、拍视频呢!”声乐班的几位学员围过来说,“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才艺,更找到了知音。”老年大学的开设不仅让老年人多了一份去处,更成为了情感的联结纽带。

暖心服务“熨帖”百姓日常,养老变“享老”照进现实

中午11点,助餐区飘来阵阵菜香。“60岁以上的老人每餐直接减免3元,好吃不贵!”正在排队取餐的张奶奶说。这里每天提供30种荤素菜自选称重,还针对行动不便居民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志愿者经常来我家帮忙测量血压、代缴水电费,太贴心了!”独居老人王大爷感慨道。

在不远处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12张养老床位更是成了“抢手货”,“这里就像另一个家,有人照顾,还有老伙伴聊天。”截至目前,该中心已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632人次,艾灸理疗438人次,上门服务4900人次。

通城县隽水镇通过整合辖区资源,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从“养老”到“享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了生动样本。

编辑|胡文婷

一审|祝思思

二审|吴   雷

三审|皮江星

(作者:黎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