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至9日,武汉城市圈内城市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相继召开两会,仙桃、天门、潜江也已在2021年12月中下旬分别开完两会。长江云头条梳理发现,同城化发展都写进了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
黄石:全力打造武黄产业共同体
1月6日,黄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导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链,全方位推进与周边城市的创新协同、产业协作、交通互联、开放流通、市场融合。2022年,黄石将突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全力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上攻坚突破。
积极推进福银高铁武九新通道、武鄂黄市域铁路、咸宁至黄石新港货运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争取引入时速350公里高铁,汇入国家交通“主动脉”。加快推进武阳高速黄石段、机场高速二期、大广高速东方山互通、直达花湖机场城市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建成S203黄石至鄂州段,进一步缩短城市圈内时空距离。推动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推进城市圈公交一卡通,不断满足群众便捷出行需求。
对标“光芯屏端网”,坚持武汉缺什么、黄石补什么,武汉做什么、黄石配什么。着力提升与武汉产业互补共赢能力,共同构筑200公里产业闭环。组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联盟,全力打造武黄产业共同体。
鄂州:全面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
1月5日,鄂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全面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
协同编制武鄂同城化发展空间规划,推动产业发展、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规划对接。研究利用既有铁路线,开行武汉到鄂州市域列车。规划建设武汉——鄂州花湖机场市域铁路,推动红莲湖、梧桐湖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推动机场高铁立项。加快武汉城市圈大通道鄂州段建设,打通全部城际连接路,实现“交通硬连通”。推进科技同兴,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限制,促进要素跨区域配置、产业一体化布局。瞄准武汉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打造“光芯屏端网”、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鄂州、黄石、黄冈临空经济区建设。
2022年,鄂州将启动未来二路、葛店高新五路等道路施工,建成人民西路、高新七路、葛店大道等连接路,推进机场高速二期、梁子湖南北咀通道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密城际公交开行频次,适当延长收班时间。推动武汉城市圈旅游年卡、公交卡等“一卡通”。促进两地政务服务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推进300个以上通办事项、10个以上高频事项跨域通办。
孝感: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
1月6日,孝感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共建汉孝临界协同区,全面建设武汉新外延。
今后五年,孝感市将深入推进“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孝汉同城、多元支撑”区域发展布局,着力夯实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硬底盘,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服务型强市。
2022年,要着力拓展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做好产业承接,全面建设武汉新外延。进一步深化孝汉同城,精心编制孝汉同城化国土空间规划,共建汉孝临界协同区。
黄冈:系统推进与武汉“五同”对接
1月6日,黄冈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系统推进与武汉特别是东湖高新区“五同”对接,更好承接产业和人口。
未来五年,黄冈将把武黄同城化作为主城崛起的最大机遇,系统推进城西片区与东湖高新区对接、团风与长江新城对接、白潭湖—巴河片区与花湖机场对接。以对接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承接花湖机场多式联运相关产业功能为主攻方向,实质性优化主城区产业结构。
2022年,立足武黄同城,编制城市更新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黄团浠都市区国土空间等专项规划。加快燕矶长江大桥建设,启动白潭湖-巴河片区空港物流基地建设。推进团风与长江新城产业协同、与市区同城对接,推动G347举水河大桥、城市中轴线振兴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鄂黄长江大桥9座以下客车免费通行,谋划武黄市域铁路、鄂黄第三过江通道。
系统推进与武汉特别是东湖高新区“五同”对接,更好承接产业和人口。深度参与花湖机场和阳逻港功能分工,在更大的供应链体系中找准新定位。支持散花与黄石深度合作、相互赋能。
咸宁:弹好九城一体“协奏曲”
1月5日,咸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为引领,唱响咸宁发展“特色戏”,弹好九城一体“协奏曲”,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咸宁将主动联通武汉、对接武汉、融入武汉,着力打造武汉“新外延”“后花园”。推动基础设施畅通,加快推进天子山大桥、簰洲湾长江大桥及连接线高速公路、武咸市域铁路等项目建设。推动产业体系融通,瞄准武汉产业体系,紧密对接武汉东湖高新区和武汉沌口经开区,在产业链延链、补链上下功夫,加快发展大健康、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强化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启动湖北科技学院梓山湖校区建设,力争引进2所高校落户“武汉南”大学城。探索推进长江和斧头湖、梁子湖跨区域协同治理。深化政务服务“跨市通办”,加快城市交通、文化旅游“一卡通用”。
仙桃:建设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
仙桃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紧紧围绕“建设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打造江汉平原明星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实施“主城引领、双擎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三产协同发展。
打造量质兼优、集群集聚的先进制造中心。坚持产业协同、利益共享,精准对接武汉产业链分工体系,拓展“总部+基地”“研发+制造”“营销+生产”等产业承接模式,推进与武汉三大开发区实质性合作,共建产业链供应链。重点对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配套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锂电池和燃料电池双线布局,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集成优势;对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配套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对接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配套发展空港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全方位融入武汉大都市区联动发展。
天门: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
天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加速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怎么建,产业协同成为关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进同类项目强链,上下游配套项目补链,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2022年,天门将在“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上承接武汉产业布局和转移,并打通天门与周边城市快速通道,构建对接武汉1小时经济圈。在武汉城市圈“合唱共舞”的进程中,依托自身优势,寻找差异化的互补,与城市圈联动发展。
潜江:向武汉追“光”,与武汉同“芯”
潜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成为武汉城市圈对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的““桥头堡”,以小板块实现大发展,打造“湖北的昆山”。
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着力畅通交通大动脉,全力争取武汉至潜江城际铁路、汉宜高速“四改八”和“潜江东”互通等项目落地,谋划汉仙潜快速通道、江汉平原货运铁路西延等项目,构建互联互通高效交通网。
向武汉追“光”,与武汉同“芯”,加快引进更多光纤光缆、半导体材料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全省“光芯屏端网”最大配套产业基地。从武汉借“智”,主动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推动长飞光纤、晶瑞化学、新硅科技等企业与武汉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重大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实现人才培养在武汉、创新创业在潜江,科技研发在武汉、成果转化在潜江。
来源:长江云头条、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