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榕】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是一个国家4A级景区,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有着独特优势资源,前拥东冲水库,背靠药姑大山,三面环山,山清水秀,好比一个“世外桃源”。
雨后漫步在内冲瑶族村,浓郁的乡村田园气息扑面而来,云雾浮在半山之间,整洁的村道、清澈的流水映入眼帘,一幅秀丽明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大坪乡内冲瑶族村在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下,进行了科学谋划,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建强堡垒、巧妙构思、谋划出路”三大举措,在文旅融合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让村民吃上了景点分红“旅游饭”,叩开了乡村振兴“幸福门”。目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0元增长到2024年的36.93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建强战斗堡垒,支部领唱发展“主旋律”。
多年前的内冲瑶族村是全县出了名的穷山窝,更是全市的软弱涣散村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交通不便,村里矛盾纠纷多,“两委”班子不团结,每一任村支书都干不长久,导致村里得不到发展。
针对内冲瑶族村“两委”班子配备不齐、年龄结构老化、服务群众能力不够、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大坪乡党委从强化组织建设入手,加强“头雁”队伍建设,对村班子队伍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整顿,吸收年富力强的党员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为内冲瑶族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动力。
党支部书记胡金文便是这时挑起了这份重担,穷则思变,他看着村里落后的面貌,决心带着全体村民齐心改变现状。
“我带着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立足群众需求,主动上门、广泛走访,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古瑶文化的天时、资源丰富的地利、干群一心的人和,明确了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路径。”胡金文说。
以“瑶望千年,药韵楚天”为主题,以“一轴两环三片”为构架,打造“中华古瑶第一村”,建成“药姑山·古瑶村”风景区。全村1000余名村民变身为“股东”,不仅有分红收入,还能开办农家乐和民宿,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增收,村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巧妙构思发展,干群共谱资源“伴奏曲”。
内冲瑶族村独具古瑶文化特色。药姑山自古是瑶汉杂居之地,2001年通过中国瑶学会实地考察,确认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是瑶族先民的祖居地。这里更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明代李时珍在药姑山采药时留下了“药姑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与黄连”的锦句,素有“江南天然药库”之美誉。
内冲瑶族村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思路,“三个用好”推进产业发展。用好政策扶持,在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下,为资源整合顶层设计;用好专业机构,与通城城发隽达文旅公司深度合作,为资源利用指明方向;用好群众力量,多次召开会议,为资源开发制定方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在牢固政策底线、坚守生态红线的基本原则之下,积极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成立猕猴桃、柿子、油茶以及中药材等种植合作社,将种植基地向游客开放,提供赏花、摘果等体验,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把“死资源”盘成“活资产”。目前,在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的支持下,“瑶家菜”“瑶药酒”“瑶族舞”和“瑶家民宿”,都成了内冲瑶族村的活招牌。
多元谋划出路,齐心延续发展“绕梁音”。
“村子要发展,必须有资金,这光靠政府部门和帮扶单位‘输血’是不够的,必须有‘造血’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这是胡金文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乡村旅游让内冲瑶族村人气爆棚,在党组织的积极引导下,许多世代靠务农和务工为生的村民,做起了餐饮、民宿、小超市、小商品摊点、游乐园等“旅游生意”,老百姓也学着用直播带货的来销售自家的农产品,村民尝到了“旅游饭”甜头,腰包越来越鼓。
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内冲瑶族村还加强村企合作,以部分村集体资产入股隽达文旅公司,每年按照每人100元的标准进行分红。结合景区日常清洁维护和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劳务派遣,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成500亩红心猕猴桃基地、300亩野生茶园、50亩柿子基地、200只黑山羊养殖场和10个无土蔬菜大棚,村民则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务工,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2024年,内冲瑶族村村集体收入达36万元,村民年均纯收入超2万元,500余名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业。如今的内冲瑶族村从一个穷山沟,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在未来,属于瑶族村的美丽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编辑|吴 滟
一审|胡文婷
二审|黄争光
终审|胡 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