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家访】面对面,才能心贴心

——南门中学教师家访活动

随着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家访逐步淡出了老师们的日常工作,变成了“稀罕事”。如今,建立一个“家长微信群”,就能随时实现便捷沟通。然而,“键对键”毕竟不同于“面对面”。电话里、网络上的寥寥数言,无法替代一次真挚的握手、一个会心的微笑,更不必说一场真诚深入的促膝谈心。

南门中学在2022年初寒假一开始,家访工作就周密部署,火热展开了,全校老师走街串户,积极行动。

作为七年级主管,我陪同七(2)班杨柳老师走访了班上六七名学生。走进学生家庭,我感受到了家长们的热情和期待。一句句贴心话、一桩桩暖心事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拉近了家校的距离。

家访发现,很多学生在家里贪玩,学习主动性不够,家长讲得最多的一句是老师多费心,可是对孩子的厚望中,家长本身不能严格要求孩子;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只关心生活,对孩子的学习和习惯养成要求不高,片面理解把孩子所谓的“带活”;有的生活条件较差的学生家庭,就会让人心生同情;有的家长激动地说:“我原来一直在外面打工,没重视孩子学习,想着以后让孩子也去打工挣钱。老师和我推心置腹的交流,让我转变了想法,孩子还是要读书啊!”……家访的切身感受,映照着家访的意义。这也深深启示我们,懂得和理解才是教育的起点。

通过与家长的交谈,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状况、在家的表现、家长的希望等,深切感受到家长的这份期许,也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

通过家访,学校听到了家长们的心声,也得到了家长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家长们对孩子在学校的健康成长感到欣慰,认为孩子在学校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感谢老师们为孩子的耐心付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表示支持,愿意继续积极配合老师,建立起家校一体的共育模式。

面对面,才能心贴心。家访,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也应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或必要补充。有教育者说,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受教育者。家访,正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感慨,“备课”不仅要备好所授的知识,更要备好学生的学情。家访何尝不是一种“备课”?老师通过家访,重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往往能进一步影响学生、改变学生。

今天,我们呼唤家校合作、家校共育,其实也是在呼唤教师与家长相互理解、形成合力。

杜 冲

2022年1月21日晚随笔